在互聯網江湖中摸爬滾打,深諳“互聯網思維”的創業者們,會是一個了不起的互聯網公司創始人?
哦,不。這句話或許要變一變了:很多在互聯網行業闖蕩的創業者和高管,最近幾年都把自己變成了“前互聯網人”,帶著“互聯網思維”,將自己的標簽換成了新消費品牌創始人。
邏輯聽著怪,趨勢卻不容忽視??v觀這些年迅速躥紅的新消費品牌,背后都有“前互聯網人”的足跡:元氣森林創始人唐彬森,微博認證停留在“開心農場創始人”;新銳國產個護品牌Spes主理人鄭如晶,前一個身份是網易嚴選創始人;個護品牌Polyvoly創始人李梓嘉來自阿里巴巴;BUFFX創始人亢樂曾為抖音品牌運營部任負責人;設計師運動服品牌瑪婭(Maia Active)聯合創始人王佳音此前在小紅書任職……你看,一個個“互聯網人”歡快地跨入消費品領域,不僅做得風生水起,還讓傳統消費行業的從業者“瑟瑟發抖”。
在“新消費的滔天巨浪”到來的時候,為什么大量互聯網人“操盤”的新消費品牌更容易崛起?或者說,互聯網行業的“套路”為什么也適用于新消費品牌?今天,當我們細細剖析這兩個行業時,會發現一種有趣的傳導效應——當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之時,新消費的紅利可能剛剛開始。
01_“人、貨、場”之變
新消費品牌的集體崛起,某種程度上,應該感謝互聯網所厚植的沃土。正是后者在二維世界里生生拉扯出一個巨大的流量空間,才讓新品牌有了“可乘之機”。
也許我們有必要先聊一下互聯網?;ヂ摼W人所創造的這個場域,最初就像一個與物理空間“絕緣”的“平行空間”,在創業者們的前赴后繼中,它自成一套體系與運行邏輯。比如阿里系的淘寶,顧名思義,它最早提供的是個人買賣交易的一個網絡場景,以品牌形式入駐的天貓出現還要等到2012年。還比如騰訊系的QQ和微信,它們的崛起替代了物理世界中的信件和電話,構建起線上與眾不同的半熟關系網絡。
在這個嶄新的“運作系統”中,“人、貨、場”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最先改變的是人。最早接觸互聯網的“好奇者”大都是80后,初中時期剛剛接觸網絡,大學時代開始接觸淘寶、QQ游戲、“偷菜”。再晚點出生的90后,現在還有一個更普遍的稱呼——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的生活軌跡大部分都“吊”在了網上,這群以億來計數的互聯網用戶,也正是這十年中互聯網浪潮下的“人口紅利”,他們會花錢在淘寶京東上買衣服、為網絡游戲充值、付費看網絡小說和電影電視劇……
除了年齡圈層之外,還有地域圈層。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蔣青云看來,小鎮青年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圈層,他們的視界因為一部手機、一臺電腦被打開了,他們的消費理念開始成熟,但靈魂進步的速度卻跟不上錢包擴張的速度,因此他們需要更多高性價比、高顏值但價格偏低的平替好物來滿足購物需求。
所以你看,當作為“場”的互聯網空間以及作為“人”的新消費群體逐漸走向成熟,它所牽引而出的巨大消費空間里,作為“貨”的傳統品牌卻沒有很快跟上步伐。事實上,傳統品牌最初是抵觸互聯網這個“破局者”的,而且,越是價格昂貴的產品及品牌,產業鏈越是成熟的品牌,越是不容易觸網。這種“人”“場”與“貨”分離的局面,也成為了最初一輪新消費品牌崛起的絕佳機遇,美妝品牌瑪麗黛佳,家居品牌林氏木業、源氏木語等,都是在當時拔地而起的。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場”的擴張速度在加快。來自國家統計局和商務部的數據能反映前后五年的變化:2016年全年,中國網上零售額51556 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5%;2020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已翻番,達到117601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9%,拿走了四分之一的“蛋糕”。
傳統品牌轉型上網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著新想法的新消費品牌卻可以輕裝上陣。谷小酒創始人劉飛就是看中這個契機而轉型的。轉型前,他是小米集團的公關總監,2018年,劉飛倏然進入全然陌生的消費品賽道。接受筆者采訪時,他就坦言,做新消費品牌,他起步已經晚了,但是在白酒賽道,“谷小酒”仍是沖在前方的,因為直到今天,互聯網白酒銷售額也僅占整個白酒行業總盤的5%,“潛力極大”。
在小米公司熏陶多年,有些思維會無形加注于創業本身。劉飛說,谷小酒品牌創立初始,就定位于做出一款互聯網用戶群體喜歡的白酒品牌,無論對于“喜新厭舊”的Z世代,還是對于小鎮青年,這個空間都是很大的,“以前白酒行業的形象一直以來都是高高在上的,我們希望用一款親民的白酒來填補空缺”。
谷小酒的做法是打性價比。第一步,把白酒的包裝設計得很美,讓人看了就很想買;第二步,通過互聯網這個新的“場”去營銷、售賣,找到符合品牌調性的精準客群;第三步,讓這些消費者喝完覺得,哇,比想象中更好。做到這三步,品牌的空間就打開了,這種“互聯網思維”和小米當年的崛起路徑極為相似。
事實證明,過去3年的實戰是見效的。在過去一年,拼多多上的白酒業務瘋漲300%,淘寶上的增幅也超過190%,包括谷小酒在內的一批白酒類新消費品牌抓到了“紅利期”,這個時間窗口對新消費品牌的崛起相當寶貴。
02_互聯網紅利“見頂”
新消費紅利“見光”
“操盤流量”——這是很多互聯網人的“看家本領”。在互聯網行業創業的日子里,流量運營始終是懸在頭頂最重要的指標,流量高了,才能談粉絲效應、運營收入、融資破圈。沒有流量,一切免談。
流量這件事,始終是有天花板的,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幾個重要領域被瓜分得差不多時,它就露出了疲態。就像唐彬森作為開心農場的創始人,會發現這個應用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幾乎已無人問津,當巨大的流量紅利呈現下滑態勢時,總有種“大浪淘沙——去不復返”的感覺。
從整個互聯網格局來看,從2015年開始,流量就已經很貴了,百元拉新價格頻現,互聯網創業變得艱難,投資人也變得理性,到2019年前后,整個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都接近尾聲,數個互聯網巨頭把控主要流量入口,而且由于基數太高,新流量的增長速度更加緩慢。
但從消費品的切口入題,視角就完全不同。把網絡獲客、用戶活躍度、粉絲黏性、裂變營銷等“互聯網思維”輪番用上一輪,分分鐘碾壓傳統品牌。CBNData聯合天貓金妝獎日前發布的《2021美妝行業趨勢洞察報告》就顯示,在Z世代的化妝臺上已有四成是國貨,在2020年天貓“雙11”美妝類目榜單中,新品牌占到10%,薇諾娜、完美日記、花西子均擠進TOP15的行列。
把視界拓得更寬,在美妝、零食、代餐、輕酒飲、健身等高頻消費領域,近年來涌現出大量新品牌,背后也都能看到“流量操盤手”的影子。劉飛就慣常使用一些“互聯網人”的算法體系,包括活躍用戶、轉化率、獲客成本、復購率等,他成立品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基于電商的運營服務系統,從完全不同的切口找到品牌的核心用戶群體,而且發現這一套很管用。
白酒這個行當,與絕大多數傳統品牌一樣,早已在經年累月的積累中固化了高頻消費的客戶群體,構筑起強大的線下銷售體系,從工廠到多級經銷商,再到商場和各大網點,它呈現出的是從原點向外發散的經銷結構,但對于新消費品牌來說,通過互聯網,產品就能直連消費者,這種“超短鏈接”在消費加速時代“以快打慢”,是一種優勢。
更大的優勢在于“前互聯網人”對流量的敏感嗅覺。當電商渠道的市場空間不斷放大,這個“場”就成為傳統品牌與新消費者品牌博弈的焦點。傳統品牌看不懂的新場景、抓不住的流量、摸不透的“網絡原住民”,不就是新消費品牌“掌門人”過去的老本行嗎?
雖然元氣森林前段時間深陷“0糖”的風波,但這個2016年才崛起的品牌,能在飲料界的幾座“大山”底下躥高至此,深究也離不開它的互聯網思維。一位業內人士曾總結過兩點:其一,它是一條嶄新的賽道,品牌定位抓住了年輕人群的心理洞察,從“不含糖”的健康角度下手找到了氣泡水這個細分品類;其二,它從一開始即具備“互聯網思維”,知道從哪里抓流量,并成為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小紅書抖音快手等新渠道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大量KOL(關鍵意見領袖)產出過相關短視頻和圖文內容,李佳琦、薇婭等“頂流”也都曾在直播間帶貨元氣森林,用足了“流量紅利”。
無論是谷小酒還是元氣森林,這些年新消費品牌已經逐漸摸出了“互聯網+ 消費品”的走紅“套路”:小切口從線上起家,通過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種草”,在KOL的直播中擴大“觸點”、建立社群,然后經由天貓、京東下單,在資本助力下迅速積累品牌勢能,最后轉戰線下,“曲線救國”。
03_成長曲線加速
去年11月19日,完美日記母公司逸仙電商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也是國內首個在美股上市的美妝集團。從2017年3月創立品牌,到2019年拿下天貓“雙11”美妝類目第一,再到2020年美股上市,只用了不到四年,速度可謂完美。
這些年,在互聯網沃土上誕生的“原住民消費品牌”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快。一年前可能還聞所未聞的品牌,一年后可能就火遍大江南北,又過了一年,品牌已經敲鐘上市了。
這種速度,是不是有些許熟悉?沒錯,幾年前互聯網創業的熱潮涌動,就是這樣的“火箭速度”。速度背后,則是互聯網行業特有的“造富模式”:宣布創業,融資,跑馬圈地,再融資,上市。
如今,這樣的“互聯網思維”模式,隨著眾多“前互聯網人”跳入新消費賽道,也自然而然成了趨勢。消費賽道品類創新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加上產品一經推出就推向全國的“流量紅利”,都讓新消費品牌成為資本看好的方向,成長曲線大大提速。有數據顯示,去年全年,中國消費品牌共發生投融資事件245起,相較于2018年的183起和2019年的143起都有明顯增長,且億元級、十億元級的融資數量均有大幅提升。實際上,從創業開始,一些核心高管身上的“光環”就已成為品牌的市值基礎。
這與傳統消費品行業的運作模式截然不同——那些已經根深蒂固的傳統品牌,絕大部分都是花了數十年的累積,才有了現在的地位。而新消費品牌通過資本的加持,短短幾年就能輕松超越,無異于一種“升維打擊”。不僅如此,在新的品牌策略下,企業的治理結構也趨向于互聯網化。在業務配置上,專注于電商的運營團隊成為企業的核心部門,以承接和回應“網絡原住民”的需求。比如,在完美日記,100多個人組成一支產品經理團隊,他們主要負責和用戶進行線上直接溝通,收集當下的流行趨勢和消費者喜好,幫助把需求轉化成新產品,一款流行的口紅,往往一周后就能上線。而上海另一家新消費品牌Girlcult,最擅長與有個性的年輕人“玩”在一起,它家的產品生命周期一般只有一到兩年,產品迭代飛速,這在傳統美妝品牌看來是不可想象的。
高管的配置也出現了新格局,頻頻出現“傳統快消人+互聯網人”的“黃金組合”。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相當于“兩條腿走路”,傳統快消品出身的人主要靠品牌和渠道驅動,對實體業務熟悉,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踩坑”;而互聯網人擅長靠數據或用戶驅動,對新媒體、新渠道駕輕就熟,與投資人也走得近,如果能各司其職,可形成有效的互補。
不過,這種速成的“成長曲線”,并非無懈可擊。就像元氣森林前段日子的“0糖”風波,暴露了用“互聯網思維”做消費品的最大軟肋——產品。因為速度太快,因為對行業不夠熟悉,很多品牌只負責生產前的設計和生產后的營銷推廣,而把生產環節都外包給成熟的供應鏈,這相當于“把半條命交給別人”,對質量的把控力不足,極為容易“翻車”。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當品牌在高速成長期的時候,它可能是一個輕資產,但當其足夠龐大,就不可能永遠依靠代工模式,勢必要建立起自己的生產基地,也勢必要補足線下的“缺位”。這意味著,它的資產會逐步變重,更加考驗品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當互聯網流量觸碰到天花板,而新消費的大浪來襲,勢必會有部分流量出現轉移。不過,新消費品牌起潮的時間畢竟太短,就像是一場馬拉松比賽,雖開了個好頭,但前路仍漫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