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爾定律之下,集成電路上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翻一倍,但長期以來消費者并沒有享受到越來越快的電腦。后來人們才恍然大悟,發現了“安迪比爾定律”,因特爾(安迪)給的性能越多、微軟(比爾)拿走的性能就越多,因特爾與微軟默契地形成了“Wintel聯盟”。
“安迪比爾定律”描述了IT行業軟硬件之間的互動關系,也同時告訴我們,外部要素的變化,對產業帶中各方玩家相互關系的影響,也許并沒有那么大。因此,無論何時我們都可以放心大膽地說,這既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消費品行業也是如此。
1、終局已定
中國完善的后端OEM/ODM供應鏈體系讓品牌創立的難度下降,但品牌供給增加的同時,高昂的流量成本、人才成本讓品牌建設的難度便急劇提升,這便造成新消費行業裹挾著大量資本不斷內卷。
事實上,品牌從0到1的搭建完成,找準自己的定位及吸引一定量的核心消費群,真的僅僅只是企業運營的開始,而未來新消費領域顯然將迎來一場惡戰,大量品牌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倒下。
新消費的一個趨勢走向是,幾乎所有品類都在垂直化、縱深化,大量以前不存在的、體量小的細分賽道出現了爆發,這在食品餐飲行業中表現的最為明顯。而這種垂直化的背后,自然也是新一代消費者對個性、對自我的追求,消費者圈層不斷細分,并且圈層與圈層之間存在隔閡。在品牌過剩的今天,用戶興趣驅動消費的現象變得更加明顯。
但問題來了,這種垂直化、圈層化的趨勢,會最終導致大品類中的行業集中度發生變化嗎?會讓一個巨頭主導的行業變得碎片化嗎?
我們認為并不會。
乳制品行業是一個挺好的例子,盡管有著伊利蒙牛這些超級大巨頭,但近些年依然在垂直領域爆發了大量品牌,其中既有基于商業模式創新的品牌,也有基于產品創新的品牌,例如樂純的互聯網玩法、簡愛擊中高價值母嬰人群、認養一頭牛的模式創新等等。但不管從整個乳制品大行業來看,還是從配方奶粉、液態奶等大品類來看,行業的集中度近年來在不斷提升也預計未來會進一步提升。
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是產業規模效應的體現,行業在供應鏈端并不需要重復造輪子。供應鏈的建設屬于重資產投入,寡頭壟斷的格局難以改變也無需改變。事實上,如今不少領域的在供應鏈建設上已經有過剩的跡象,例如近些年大量生鮮電商的崛起,冷鏈物流的搭建已經被業內認為是過度建設。
集中度的提升或許就是已經寫好了的新消費品牌戰事的終局,這個結局顯然是利好龍頭企業的,而大多數如今如火如荼的新消費品牌,最終恐怕難逃一地雞毛,又或者有個更好的選擇——被巨頭收購或投資,成為巨頭生態的一部分。
不過整體來看,隨著行業間的不斷交融,品牌幕后的巨頭也在不斷跨界,就像乳業品牌的背后巨頭未必是伊利蒙牛,也可能是騰訊阿里,當然,各路創投的思考終點根本就不是什么行業終局,而是止于資本的退出時點。
2、真偽多元化需求
實際上,我們認為,消費者需求的多元化很可能只是一個偽命題——即消費者認為他需要多元化產品,但實際上他并不需要,而大量的數據調研報告可能都存在一定誤導。
在之前寫年輕消費群的那篇文章里,我們曾經指出,年輕消費者尚未養成成熟的消費習慣,因此在消費決策上偏向于嘗鮮,但一旦養成消費習慣之后,消費決策和行為偏好便固化下來。
幸運的只是,這屆年輕人恰好遇上了供給側改革推動的新消費升級浪潮,而并非這屆年輕人有多么特殊。8090后童年的小浣熊水滸英雄卡在今天以泡泡瑪特盲盒的形式復活,但也要知道,隨著8090后的成長,小浣熊也已經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很久了。
“新奇特”的消費品自然會吸引消費者嘗鮮,但無論產品有多么吸引人的賣點,最終難以逃過在用戶心中對性價比的衡量。每個人都有個性化、多元化的商品需求,但只有將其與產品性價比的對比之中,才能知道我們到底會為什么而付費。零糖的需求每個人都需要,但6元的元氣森林,與3.5元的零度可樂,3元的含糖飲料,或者2元的礦泉水相比較時,最終你為哪個付費,才能反映你最真實的消費者畫像。
消費品依舊做的是最大公約數的生意,只不過是在合理的利潤率下,這個最大公約數也在不斷細分,它無法無止境的品類細分,最終限制品類細分的,依舊是商業模式的底層制約。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若回歸到日常生活之中,其實并不需要大量的品牌選擇,消費品使用習慣的固化(或者說被馴化)更甚于其他行業,而“一強一弱”的二元寡頭格局在大量行業中普遍存在。一個強勢品牌做品類普及,如可口可樂;一個弱勢品牌做精神對抗,如百事可樂,很難想象消費者還有旺盛的“第三品牌”需求,連維珍老爺子搞的可樂也最終慘敗。
我們自然認為,當下的新消費的繁榮、品牌的百家齊放只是消費升級紅利集中釋放下的短暫現象,各個新興品牌都在處于爭上游階段,但一旦某一品牌在行業中的江湖地位開始確立,也就到了行業逐漸整合洗牌的階段,歸根到底在于,消費者實際上并不需要那么多品牌。
但在行業整合、品牌向頭部集中的過程中,我們認為通常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品牌化的階段,正規品牌擠壓市場上的白牌、雜牌;第二是品牌洗牌階段,競爭力弱的品牌被龍頭品牌逐漸清理出局。
以新茶飲為例,盡管有喜茶、奈雪等頭部品牌,但依舊爆發了茶顏悅色、樂樂茶、蜜雪冰城、一點點等多元化品牌共存。傳統的街邊茶飲/奶茶行業分散,而近年來新茶飲整體的行業集中度實際上在不斷上升,這些正規軍品牌跑馬圈地,實質上是淘汰了傳統白牌、雜牌、夫妻店,將新茶飲行業品牌化了。而在未來,我們大概率可以看到,在一輪行業內卷之后,唯有剩者為王。
可以發現,喜茶、奈雪已經開始搞一些行業報告、行業標準了,背后意思無非就是拉幫結派,向代表整個行業發聲,最終取得制定行業標準的權利,實現高維打擊。2020年底,喜茶先是聯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搞了個新茶飲委員會,提出兩個所謂的新茶飲標準,顯然這些標準都對喜茶有利;2021年初,奈雪又牽頭一些產學研機構,搞了個茶飲料的團體標準。
我們都知道一流的企業“做標準”,大量新興的新消費品類都因為過新而沒有相應標準,而這類標準爭奪戰如今已經在不少新領域中上演,而如果標準未來一旦被廣泛承認,便意味著通過提高準入門檻而實現行業洗牌。
3、玩法變了
如今的消費行業并不如過去幾十年那么單純,其與資本之間產生奇妙互動,成為這一波新消費品牌的顯著不同點,這也是個有趣的話題。
資本對于一級市場行業發展往往具有關鍵的推動作用,品類能否開拓為一個大賽道,有時甚至在于有沒有資金砸入,而資金有杠桿和連鎖效應,在你來我往之間,一個賽道可能被硬生生砸了出來。
這對新消費品牌可能產生的一些深遠的后果,我們在公眾號的前一篇文章里其實就有討論過。簡而言之就是,由于資本的介入,新消費品牌不僅需要2C,也需要2VC,這很可能將會偏離品牌對產品的初心,因為游戲規則變了。
我們并沒有對資本存在什么負面偏見,只是希望提示其中資本對消費品行業的潛在影響,也希望這屆新消費品牌創業者快速轉換思維。在資本與用戶雙重影響的新消費游戲中,優秀的產品和強有力的渠道未必能夠讓品牌保持領先,而強大的資金實力很可能才能幫助企業撐到最終戰場,而渠道與產品的短板,實際上也能通過資金撬動人才,從而迅速補齊。
而對資本的撬動能力,特別是在一級市場中早期項目對資本的撬動能力,大多與創業者的人格魅力相關,投早期就是投人嘛~
因此,資本的涌入產生了一個頗為怪異的連鎖反應:創始人人格魅力決定了融資能力,融資能力高便有錢能夠搭建優秀團隊,優秀團隊可以快速補足產品和渠道短板,從而獲得市場勝利。這個描述當然是十分簡化粗糙的描述,但我相信你理解我要表達的意思。
按照行業中普遍的說法,“好產品”才是消費品牌的立身之本,這固然沒錯,但如果我們用上面的分析轉換一下思維或許可以發現,“好產品”或許也只是“好團隊”的副產品,而“好團隊”需要足夠的資金量去構建,或許依舊只是資本運作能力的一個副產品。
因此,這幾篇文章讀下來大家應該也能發現,我總是對當下的新消費品牌充滿矛盾看法。或許我們很難再在這屆新消費品牌創始人身上看到工匠精神,他們或許都變成創投圈所喜愛的那一類交際花。
當然,用更加好聽的說法就是,新消費創始人的產品能力正在退而求其次,而戰略規劃能力變得更為重要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