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也是全國高考月。這不僅僅讓考生、家長進入緊張“備戰”,也讓商家們紛紛為“高考經濟”摩拳擦掌。
商家為了搶站商機,可為絞盡腦汁。旗袍大賣,寓意“旗開得勝”,正是家長們的期盼;“考試福袋”、“孔廟祈福”等文化套裝迎合了考生的需求;印有“沖刺985,圓夢211”的網紅高考蛋糕,銷量不錯;還有“高考房”,考點周邊酒店已是一房難求。
有需求就有市場
可以說,圍繞學子衣食住行,商家動足了腦筋。而“高考經濟”是一種經濟現象,它是有時效性的,于是聰明的商家又把目光盯上了高考后的10萬個考生上,這也就催生了一種叫做“后高考經濟”的現象。
駕校僅兩天就迎來100多名考生報名,手機市場更是火爆異常,還有不少考生畢業后選擇健身、燙頭發、醫美……只要憑準考證或高考成績單就可以打折、買贈、返現,餐飲行業也推出的“謝師宴”、“慶功宴”等考后套餐,讓學生和家長們應接不暇。
有壓抑就有釋放
數年緊張的備考,對于高考生來說,確實有過太多壓抑,不僅是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數碼家電被控制使用或者自覺抵制使用,旅游成為奢望,這恐怕是許多高考生高中生活的真實寫照。高考這條束龍繩脫去,釋放一下自己,放飛一下自己,滿足一下自己,犒勞一下自己,未必有什么不恰當。不僅高考生如此,許多家長也抱有如此之念。但對于考生和家長來說,在“后高考經濟”的火熱中,也需要保持一份理性。
高考生一般在17-19歲之間,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的年齡段,對于這些剛剛走出考場的年輕人來說,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未完全成熟,對于消費需求應多些冷靜和理性,既要量力而行,也要繃緊思想之弦。
比如某高考生認為,高考結束后,自己就不是高中生了,為了釋放自己這幾年的壓力,顯示自己是成年人了,便理直氣壯的走進煙酒店,要購買香煙。這種行為即幼稚又讓人覺得好笑。
作為家長,應為孩子上好走向社會的“第一課”。他們對消費的理解,對于社會復雜性的認知,對于社會風險的預判,在此期間都會經歷一個“學習”的過程。如果能夠借此樹立健康消費觀,培養健全人格,無疑將終身受益。
作為卷煙經營者,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與《煙草專賣法》規定,在店內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銷售煙”警示標語,遵守不向未成年人售煙規定。對于不能確認是否是未成年人的購買者,應要求其出示身份證明。
“后高考經濟”,雖是一種經濟現象,但也考驗著學生和家長的消費觀,多些淡定和理性,充分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不攀比、不盲從。同時也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