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時候,杜總來電話說有個盟友晚上請大家聚聚,本不想去的,但又想前幾次聚會都沒有去,再不去就有點不合適,所以也就同意一起赴約。
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飯店,盟里的幾位領導都已經到了,簡單的寒暄過后就自己坐下來。過了一會他們又把前任領導也請了過來,至此宴飲正式開始了。
隨著各位領導的祝福與致辭,大家漸入佳境。我不善言談,就坐在那里靜靜地看著他們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之間氛圍就到了高潮。自從上次醉酒之后,就下定決心不再喝酒,所以今天就以茶代酒,與大家碰杯共飲。我也知道在酒桌上,這樣的表現是不禮貌的,但是自己真的不喜歡這樣的飲酒文化。以前還曾想,偶爾小酌一杯,在那酒至微醺的時候,介于清醒與迷糊之間,也有一番不錯的體驗。但是現在這樣的想法都蕩然無存了,人到了這個年齡,已經不再想要去索取太多,坦然自若,過好屬于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對于酒文化來說,佛教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雖然屬于佛教里的另類說法,但也說明了人們對于酒文化的演繹和傳播。對于飲酒,從古至今都有好多典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是何等的豪邁,這酒我覺得必須喝,是它讓人有了壯士征戰沙場的蕩氣磅礴。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中說到,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也是飲酒讓他創作出了這樣的傳世佳句,這樣的酒必須喝。我一直羨慕古代文人墨客的那種詩詞歌賦的生活,所以對于這樣的酒文化,我是推崇的。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酒文化也在不斷地演繹著不一樣的版本。特別是在政商兩界,更是達到了頂峰。但凡有些事情,就必須在酒桌上去解決。前幾年岳父曾說我,你不喝酒不抽煙,在生意場上怎么和人打交道。當時年少無知,還不曾把他說的話當回事,現在想想還真是有道理,這或許就是為什么自己的事業做不大的原因吧!
說到了酒文化,自然就少不了煙,因為煙酒不分家。對于喜歡抽煙的人來說,飯后一根煙,勝過活神仙。我不喜歡抽煙,總覺得不就是把那煙氣吸進去又吐出來,如此反復,又有什么意思?但是自己卻低估了那些吸煙愛好者,在這忽明忽暗中,他們就體驗到了尼古丁燃燒后的精髓。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后來我也開始了買煙,雖然自己還是不抽煙,但是要為朋友、客戶準備著,你可以不吸煙,但是不能不備煙,這已經不是金錢的問題,而是人情世故了。在生意場合,遞上一根煙,有可能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減少了隔閡,更容易成功。我知道這個時候吸得已經不再是煙,而是人情世故了。我既入世,那就要遵守這世間的一切法則,這或許也是求生之道吧!
記得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就曾給自己定位,想要成為一位儒商。想要在書墨茶香中博得一片天地,但是現在想來還是過于天真。這人世間關系錯綜復雜,從來都是人情社會,大家都是在彼此利益中尋得生存。所以不論是煙酒文化,還是詩書文化,都應該有它們生存的土壤,其實它們并不沖突的。就如同酒桌上的一位退役團長所言,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有些事我們可能都不喜歡,但是當我們想要融入的時候,就要學會他們的語言。的確是這個道理,我們想要融入,只能說明自身還不夠強大,沒有話語權。如果當我們自身足夠強大的時候,那些我們以前不喜歡,不愿意做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可能都會變成別人眼里的優點。
有時候也在想,為什么南方人喜歡喝茶,而北方人喜歡喝酒?為什么喝茶的圈子比喝酒的圈子富裕? 痛定思痛,才發現了其中的道理。那是因為茶座上,喝茶的時候都是在聊怎么做生意,都覺得自己窮,琢磨怎么賺錢。茶越喝越清醒,思路越來越開闊。 酒桌上喝酒的時候都是在吹牛,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必須讓別人知道,喝完吹完回家睡覺,第二天繼續喝,繼續吹。 正所謂: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人生莫過如此,如果想要自己有所精進,有所成長,我建議還是要多喝茶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