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書,總能看到與煙有關的段落,馬克·吐溫自嘲說戒煙極易,他曾戒過百余次;朱自清說煙就是個玩意兒是個伴兒,要么要個勁兒要么借點兒暖氣;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描述阿爾貝抽土耳其煙的場景,煙霧旋繞光影離合;村上春樹在《1973年的彈子球》寫陽光下抽煙有種靈魂出竅的感覺,還有金庸小說中呂七先生的旱煙筒、福爾摩斯的煙斗……
但要說真正對煙有切身感受還是在工作之后,有的同事一思考就煙不離手,像嗜甜者愛糖一樣停不下來;有的朋友是情緒到了便來一支,別人借酒消愁他們以煙解憂;還有些缺乏安全感的人要時不時來一根聊以自慰。總之大家抽煙都是各有所好,也各有所愛。
曾經和朋友探討過吸煙者的一些大概心理,很多年輕人抽煙是覺得抽一支就長大了、能夠融入周圍人的“成年”氛圍,或是純粹想耍個飄兒。年紀稍長些的人除了提神外,部分出于社交需要,煙能讓其在與陌生人迅速不尷尬地建立連接;有些是將煙作為生活的“手動擋”,抽一根煙就是準備開啟為生活奔波的一天或是對結束一天疲憊的宣告。
還有個朋友曾經講過,煙于他而言就是個能放松的東西,而人一放松,情感就容易飄散幻漫,你點燃一支煙,聞著它的氣味,彼刻擁有過的情思便會寄存在這股味道里,并在下一次點燃時再次涌現。或許正如辛曉琪在《味道》中所唱的“你手指淡淡煙草味道,記憶中曾被愛的味道”,與其說是對做某事上癮,不如說是對這件事發生時所處的場景氣味、聲音光影、情緒感知所上癮。
我這位朋友便是如此,畢業前夕他曾和室友提著兩瓶啤酒,剁了幾塊錢的鹽水鴨在江畔席地而坐。在盛夏的夕陽下望著江水翻涌,于開懷暢飲、吞云吐霧間漫談人生理想。待到情緒高漲處,甚至情不自禁地大聲唱起了歌。
似乎每個人的“癮”都能講成一部甜苦交錯的故事,追溯到源頭又總是關乎夢或愛或一些純粹時光的美好。這種感覺難以言喻,恐怕只有下次再抽煙時才能勾起?;蛟S正如朱自清所說:沒它也就那樣,但有了它就多點意味,可以咂摸一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