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編者按 近年來,福建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轉變觀念、轉化方式、轉型發展,堅持把促進煙農增收作為加快推進煙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日前,記者走進福建煙區,了解福建煙草商業系統在培育煙農增收新動能方面的探索和成效。
龍巖長汀:種煙專業化
長汀縣同興煙農專業合作社植保專業隊正在幫助入社煙農進行植保作業。黃麟攝
長汀縣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脈南麓,南與廣東省近鄰,西與江西省接壤。全縣下轄18個鄉鎮,總人口約5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32萬人。全縣耕地面積30.5萬畝,宜煙面積26.7萬畝,其中種煙鄉鎮17個、種煙村214個。
烤煙,是長汀縣的支柱產業之一。
“多年來,煙草部門為改善煙區農民的生產生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體體現在技術服務到位、幫扶到位、基礎設施建設到位以及產業鏈穩定上。”長汀縣副縣長詹可聰告訴記者。
詹可聰認為,煙草部門近年來通過煙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通過建立專業化合作社,彌補了長汀烤煙種植存在的短板,提升了煙葉質量、促進了煙農增收。同時,從整個大農業來看,烤煙種植對其他農作物的帶動作用明顯,吸納了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有效確保了農村的和諧穩定。
6月12日下午,記者在龍巖市長汀縣新橋鎮葉屋村烤房群見到煙農嚴冬冬時,她和同村其他煙農正在給各自的煙葉綁竿。
葉屋村共有45戶煙農,其中42戶在該烤房群進行煙葉烘烤。
待一竿煙綁完送入烤房后,“嚴冬冬們”的工作便告一段落了。接下來的烘烤環節,則交由同興煙農專業合作社烘烤隊隊長董以火統一把關。
“老董種了20多年煙,是我們縣的種煙能手,對煙葉烘烤的關鍵技術掌握非常到位。有他這個專業的‘技術總監’把控質量,烤出來的煙差不了!”新橋煙站副站長陳陽向記者介紹道。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既能保證煙葉質量,也能保障煙農收入。”談及同興煙農專業合作社成立的初衷,長汀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局長、經理沈啟福說。
同興煙農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2015年成為首批通過行業示范社評定的75家煙農合作社之一。
在組織架構上,同興煙農專業合作社包括1個縣級總社和13個片區分社,實行“3271”模式,即下設“三會”,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二室”,辦公室、財務室;“七部”,生產服務部、物資采購供應部、農機烤房煙基維護部、土地流轉部、技術培訓部、電子商務部、金融服務部;“一組”,助農增收服務組。
合作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煙農提供專業化服務。長汀縣局(分公司)煙葉辦副主任黃麟告訴記者,同興煙農專業合作社制定了“426”服務管理規程——
“四統”,合作社統一與煙農簽訂服務協議、統一安排專業化服務隊員、統一開展服務質量驗收、統一制定各項服務價格;“兩分”,專業化服務分環節獨立核算、專業化服務分片區定點實施;“六到位”,煙農申請到位、協議簽訂到位、價格公示到位、服務開展到位、質量驗收到位、服務考評到位。
在資產管理上,他們通過建立兩個固定資產信息數據庫(轄區農機具存量數據庫、轄區密集式烤房群存量數據庫)和兩個人員信息數據庫(轄區技術能手信息數據庫、轄區富余勞動力資源信息數據庫)的“2+2”基礎數據平臺,為合作社各項業務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并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出臺資產管護制度,有效提升合作社資產設備的安全性和利用率。
在此基礎上,合作社還對全縣187戶貧困煙農實行專業化服務價格優惠,每年為貧困煙農節約服務成本近8萬元,戶均實現降本約430元。同時,優先考慮在貧困煙農中選取專業隊隊員,助其早日脫貧。
今年以來,同興煙農專業合作社先后開展了育苗、溶田、起壟、培土、植保、烘烤六項專業化服務,及物資配送、煤炭加工、設施管護、聯保信貸等多項拓展業務,實現各項服務總收入78.32萬元。加上接下來要開展的專業化分級服務,預計全年可實現盈余120萬元,實現入社煙農畝綜合成本節約370元、戶均綜合增收2000元、社員戶均分紅200元。
三明沙縣:煙農職業化
職業煙農曹勝金(前左)和妻子鄭雪華對這炕剛烤出來的煙葉質量很是滿意。李倩攝
三明市沙縣虬江街道麥元村村民曹勝金是位職業煙農,同時也是“好煙稻”家庭農場的農場主。
2014年年初,福建省三明市和沙縣兩級政府鼓勵農民創辦家庭農場,在縣政府和煙草公司的支持下,曹勝金趁著這股“東風”,追起了自己的“中國農場夢”——當年4月,他和妻子鄭雪華創辦了“好煙稻”家庭農場,并確定了“規模化種植、農場式經營、專業化服務、綜合型效益”的生產經營模式。
如今,曹勝金的“好煙稻”越辦越紅火:流轉土地370畝,種植烤煙和水稻;擁有占地1100平方米的機庫房、8座烤房、27臺(套)農機具,固定資產在110萬元左右;2014年至2016年,家庭農場的年均總收入為107.21萬元,年均收益為37.53萬元。
憑借良好的經營,“好煙稻”家庭農場先后在2014年和2015年獲得縣級、市級示范農場榮譽稱號。
6月14日,記者在“好煙稻”家庭農場見到了曹勝金。與兩年前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相比,曹勝金對家庭農場有了更多的思考:“以前,更關注‘如何建’,現在則更關注‘如何管’,通過科學管理增加收益,真正把家庭農場的規模效應發揮出來。”
“好煙稻”除了自身經營得好外,還帶動周邊的煙農、村民共同致富。在曹勝金和鄭雪華看來,把一些技術含量較低又比較輕松的活讓村里的老人來做,讓大家共享家庭農場果實,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今年70多歲的麥元村村民李厝,已經在“好煙稻”做了四年的解煙扎把工作。“一年只干40天,每天100元,沒想到這個年紀了還能靠自己的勞動賺錢。”李厝說。
與曹勝金相同,在夏茂鎮中街村,陳啟輝于2015年注冊成立了“啟輝”家庭農場。2016年種植烤煙66畝,純收益15.32萬元,種植水稻85畝,純收益7.7萬元,煙稻累計純收益23.02萬元,綜合效益明顯。
與曹勝金不同的是,陳啟輝并非沙縣本地人,而是來自尤溪縣,已在沙縣種了16年煙。
“在沙縣400戶煙農中,有384戶都是像陳啟輝這樣的外來煙農。”沙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副經理林偉杰告訴記者,這與沙縣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
沙縣位于福建省中部,是著名的“沙縣小吃”發源地。全縣總人口26萬,常年外出從事小吃經營的有7.9萬人,本地勞動力外流嚴重,很多宜煙田塊無人耕種。
基于這種背景,沙縣縣政府在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煙農方面積極探索,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引進周邊種煙縣煙農,煙農隊伍呈現“煙農外來、隊伍穩定、規模種植、家庭經營”的特點。
為充分發揮職業煙農在煙葉生產中的作用,沙縣縣局(分公司)出臺了《職業煙農星級評定標準》,為每名煙技員發放職業煙農星級評價小本。
評定標準重點考核煙農在煙葉生產環節技術落實和種煙經濟收益兩項,評價標準側重于過程管理和結果考核,采取階段打分、過程檢查、年終評星、動態管理的方式,根據年度評定結果,將煙農分為五個星級,并對不同星級的煙農實行差異化服務。
“我們的星級評價結果全程公開,并非煙草部門‘一家之言’,而是經過全體煙農簽字確認的。”城郊煙站站長張恩榮告訴記者,“評價結果與下一年度煙農的合同計劃量、物資優惠供應和信貸扶持相掛鉤。”
無論是家庭農場還是職業煙農,都是沙縣縣局(分公司)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的,是一條確保煙葉生產提質增效,持續優化煙農結構的個性化、規范化、規模化發展之路。這條路,也是未來惠及當地更多農戶的希望之路。
南平武夷山:經營多元化
南平武夷山市局(分公司)探索生產的“通仙”黑木耳、竹耳等食用菌,已成為當地煙農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倩攝
武夷山煙田。 林麥梓攝
6月15日,在位于南平武夷山市五夫鎮翁墩村的開泰煙農專業合作社里(以下簡稱“開泰合作社”),南平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煙基設施設備綜合利用項目負責人練燁晶告訴記者,再過兩個多月,待煙農交售完今年的煙葉后,就要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