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煙葉烘烤是煙葉生產的關鍵技術操作,是將田間勞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重要一環,直接關乎煙農的效益。江西省是烤煙種植適宜區,其濃香型風格特色深受各工業企業青睞,但江西煙葉也具有含水量大,較難烘烤的特點。為進一步完善吉安市“一類一曲線”配套烘烤技術,本試驗針對不同部位煙葉,分別設置不同裝煙密度,對各處理烤后煙葉質量進行研究。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條件
試驗安排在安福縣進行。供試烤煙品種為K326,試驗點供試植煙面積60畝左右,要求管理規范,煙葉長勢具優質煙葉潛勢,均衡一致、無病、能夠正常成熟。參試氣流下降式密集烤房3座(裝煙室內空長8米、寬2.8米)。采用煙竿編煙烘烤。
1.2試驗設計
按煙葉著生部位不同進行3次對比試驗,以第2烤、第4烤、第6烤分別代表下部、中部和上部葉,每次試驗下部、中部和上部煙葉按裝煙密度不同各設3個處理。分別是:
(1)下部葉裝煙密度對比試驗
處理X1:每竿130片,每座烤房裝煙290竿;
處理X2:每竿130片,裝煙310竿;
處理X3:每竿130片,裝煙330竿;
(2)中部葉裝煙密度對比試驗
處理C1:每竿140片,裝煙340竿;
處理C2:每竿140片,裝煙360竿;
處理C3:每竿140片,裝煙380竿;
(3)上部葉裝煙密度對比試驗
處理B1:每竿140片,裝煙350竿;
處理B2:每竿140片,裝煙370竿;
處理B3:每竿140片,裝煙390竿;
1.3試驗實施
煙葉采收按照正常采收標準進行,編煙時挑選12竿煙葉素質均勻一致、有代表性的煙葉,掛置在烤房中部作為標記竿(上中下三棚左右兩邊各2竿)。要求同一烤次采收烘烤在同一天操作。烘烤操作嚴格按附件烘烤工藝操作要點執行。試驗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觀察各參試處理變黃凋萎階段煙葉變黃狀態、失水狀態等。烘烤結束后對12竿標記樣品進行分級,計算上等煙比例、橘色煙比例、青筋煙比例、葉基光滑煙葉比例,并對烤后煙葉質量進行外觀質量評價。
2結果與分析
2.1 各處理烘烤時間對比
表1 各處理烘烤用時比較(h)
各處理烘烤時間對比如表1,下部葉X1處理用時最短,共119小時,X3處理用時最長,共133小時,隨著裝煙密度的增加,烘烤時間逐漸加長;中部葉C3處理用時最短,共134小時,C2處理用時最長,共137小時,中部葉總體來看,各處理烘烤時間基本相同;上部葉B3處理用時最短,共137小時,其余兩個處理都用時149小時。隨著煙葉部位提高,烘烤所用時間逐漸增加,主要是變黃期和定色期所用時間變長;隨著裝煙密度增加,烘烤時間并未有明顯加長。
表2 各處理煙葉物質代謝情況對比
各處理煙葉烤后代謝情況如表2,對于下部葉,X1處理鮮干比最小,對于中部葉,C1處理鮮干比最小,對于上部葉,B1處理鮮干比最小,在各部位裝煙密度最小時,鮮干比最小;對于中部葉和上部葉,隨著裝煙密度的增加,鮮干比逐漸增加;對于中部葉和下部葉,鮮干比較大,可能是與今年安福5、6月份雨水較往年偏多、煙葉含水量增大的原因。
表3 各處理烘烤能耗對比
注:煤球價格為0.6元/個,每個煤球1kg;耗電價格為1元/度。
各處理烘烤能耗對比如表3,對于下部葉,每kg干煙總成本均在3元以上,處理X3達到4.04元,這與下部葉含水量大,烘烤過程用煤量大有關,同時隨著裝煙密度的增加,烘烤成本也在增加;對于中部葉,裝煙密度最大的處理C3kg干煙總成本最高,為1.71元,較處理X2增加0.18元;對于上部葉,處理B1和B2 kg干煙總成本均為0.99元,處理B3kg干煙總成本為1.02元,各處理烘烤成本差異不大。隨著煙葉部位提高,kg干煙總成本逐漸降低。
表4 經濟形狀對比
各處理經濟性狀對比如表4,下部葉上中等煙比例以X1處理最大,橘黃煙比例最大,雜色比例最小,處理X2雜色煙比例比X3少4%;對于中部葉,處理C1和C2處理上中等煙比例相同,處理C1橘黃煙比例較C2和C3高12%,雜色煙比例分別低4%和8%;對于上部葉,處理B3上中等煙比例最高,較B1和B2增加8%,隨著裝煙密度增加,橘黃煙比例增加,處理B1雜色煙比例最低。
3小結
通過對不同裝煙密度烘烤時間、煙葉物質消耗代謝、能耗對比和烤后經濟性狀的對比,結果表明:隨著煙葉部位提高,烘烤時間加長,能耗逐漸降低,對于下部葉,以每座烤房裝煙290桿最好,烘烤過程能耗低,烤后煙葉上中等煙比例高;對于中部葉,以每座烤房裝煙340竿最好,烘烤時間較短,能耗較低,烤后煙葉上中等煙比例高,雜色煙比例低,經濟效益高;對于上部葉,以每座烤房390竿最好,烘烤時間短,能耗低,烤后煙葉上中等煙比例高。整體來看,下部葉含水量大,要適當裝的稀一些;上部葉含水量小,要適當裝的密一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