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村成為三明市“煙葉強、煙區美、煙農富”的典型代表。盧蒙攝
三溪村名片
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三溪村,位于福建三明永安市青水畬族鄉,自然資源豐富,生態條件優越,曾入選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名單。不過,由于村財政收入不足,2016年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在當地政府及煙草部門的引導支持下,三溪村因地制宜發展煙葉產業,推進鄉村振興,去年年底正式脫貧摘帽,并成為全市“煙葉強、煙區美、煙農富”的典型代表。
藍天、白云、綠竹林,青磚、灰瓦、紅木門……春日午后,一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的民族建筑,坐落于山坳林間、點綴在綠波溪畔,濃郁的上古遺風讓人如入世外桃源。
眼下,大山深處的福建三明永安市青水畬族鄉三溪村,除了這些獨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讓人流連,煙田里隨微風擺蕩的綠葉、道路上緩緩駛過的三輪車以及在田間辛勤勞作的煙農,更是為整個村落平添了許多生機與活力。
誰能想到,就在兩年前,眼前這個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村落,卻曾因缺乏財政收入而被列為貧困村。只不過,僅用一年多時間,三溪村就在去年年底正式擺脫了這一身份。
說起這段時間的變化,村民陳冠超連說幾個“沒想到”:“沒想到國家對貧困村、貧困戶有那么多好政策,沒想到煙草行業這么盡心盡力幫助我們,沒想到種煙能這么快讓我們脫貧致富……”
說話間,陳冠超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飽含深情的話語,既是對國家扶貧政策的衷心擁護,也體現了發展煙葉產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益。
實際上,就在被列為貧困村的同年,三溪村也被評為福建省美麗鄉村試點村。這樣的“雙重身份”,讓三溪村有些尷尬——一方面是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優越豐富,另一方面則是脫貧摘帽的迫切現實。
“綠水青山”已在,“金山銀山”何求?
扶貧難,路子對了就不難。依托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永安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將有限的計劃資源適當傾斜,在三溪村大力引導和扶持發展煙葉產業。他們為村里引入特色品種“翠碧一號”,并與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建立煙葉基地單元,同時完善煙水、煙路等基礎設施,片片煙葉逐漸成為村民擺脫貧困的“金葉子”。
“村里沒有工業等其他產業,煙葉種植就相當于‘無煙工廠’,既保護了自然環境,又給村財政和村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青水鄉副鄉長陳勝堯告訴記者,2017年三溪村共有42戶村民種植煙葉,生產規模約700畝,實現產值379萬元,煙農戶均收入8.6萬元。
據永安市局(分公司)副經理劉啟彤介紹,在煙葉產業發展過程中,針對村里一些種植技術相對薄弱的煙農貧困戶,他們采取“煙技員+種煙大戶+貧困戶”的精準幫扶方式,煙技員聯合種煙大戶從技術上結對幫扶貧困戶,并組織服務隊在用工密集的環節進行志愿幫扶,促進生產技術落實,提高貧困戶種煙效益。
在抓好核心產業的同時,煙草部門也動腦筋想辦法,利用煙田、烤房等提高“生金”能力,以“煙葉+”模式拓寬煙農增收渠道。
“煙葉+”,“+”什么才合適?通過詳盡的市場調查和分析比對,他們篩選出具有一定種植基礎、市場前景較好,同時與煙葉能夠協調發展的甜玉米、水稻制種等作為煙后種植增收項目,采取“龍頭企業+煙農合作社+煙農”訂單生產的運作模式,因地制宜優化煙田產業布局,確保煙田實現“合理利用、用養結合”。
洪寶龍是村里的種煙大戶,去年種了35畝煙,煙葉采收后又在7月份搞起了17畝甜玉米種植和18畝水稻制種?!耙划€地煙葉加煙后產業,產值共有9000多元,扣除人工及各項成本后,35畝煙大概有20萬元左右的純收入。”提起煙田帶來的這些收益,洪寶龍禁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據了解,2017年三溪村煙后產業實現增收230萬元,其中水稻制種面積75畝、收入9萬元,煙后甜玉米種植625畝、收入219萬元。
此外,煙草部門在三溪村投入400余萬元建成現代煙草農業綜合體,新建密集式烤房群1處、烤房20座,有效改善了生產條件。
“在密集烤房、育苗大棚閑置期,我們采取‘食用菌公司+煙農合作社+社員’的運作模式,開展密集烤房、煙草育苗大棚栽培食用菌試點示范,并引導煙農充分利用在用烤房空閑期及規模調減后的閑置烤房開展農產品烘干服務。”青水煙站站長廖玉煉向記者介紹說。
傍山而居、依水而作的三溪村人,依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煙草行業的好措施,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搭建起一座座漂亮的民宅,開辟出一壟壟整齊的煙田。他們耕耘于山谷、縱橫于阡陌,也馳騁在鄉村振興、致富增收的康莊大道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