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皖南,草木繁茂,生機勃勃。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中國煙草總公司青州煙草研究所宣城試驗基地管理處處長許立峰正忙著將翻曬好的油菜籽裝車,他要將這些油菜籽送到小鎮上的榨油坊,壓榨出香噴噴的雙低菜籽油。
“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漢中院士選育的雙低油菜品種,這個品種榨出的菜籽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芥酸含量為零;可以一菜多吃,吃油菜苗、油菜薹,榨菜籽油;適合機收,節約用工成本,經濟效益比較高。”許立峰介紹,雙低油菜是他們團隊今年新引進的試種品種。
2017年,青州所來到宣城市楊柳鎮新龍村建立試驗基地,先后規劃建設生物工程種苗繁育中心、名優特作物資源圃、特種水生作物研發區、煙草創新利用研發區、道地藥食同源作物研發區。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之翼。一項又一項科技成果從實驗室移植到田間,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
俯身下田,為疑難雜癥“號脈”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農業生產領域出現新課題。安徽皖南是全國太子參三大產區之一,太子參種植適宜當地生態,種植歷史悠久。農戶每年自留種,種苗感染病毒病比較嚴重,種苗殘留病毒病,就會在第二年影響太子參的產量和質量。2017年宣城試驗基地建設伊始,青州所的專家們走進田間,直接為農戶排憂解難。
“這邊是超凈工作臺,主要進行組培操作,我們將太子參的莖尖分生組織在無菌條件下放在培養基中,再放到組織培養室進行培養。”植物功能成分研究中心美國海歸博士張洪博攻克了技術難關,成功實現太子參組培脫毒育苗,解決了太子參種苗帶毒的問題。這一消息讓當地百姓滿心歡喜。
“我在田里進行對比試驗,把脫毒的種苗和當地的種苗進行對比,本地留種發病率達到90%以上,特別是在重茬的田里。而種植脫毒的種苗,田間發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畝產量得到很大提升,每畝增收可達5000元。沒想到種地也能種出名堂,沒想到能跟博士專家交上朋友。”滬皖科技園區“煙+太子參”產業種植戶楊善林高興地說。
“要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這才是科技的價值。”長三角生物功能產品研究院項目工作負責人、青州所植物功能成分研究中心主任劉新民說,“試驗基地建在農村,能更好地孵化產業,將新資源、新功能、新技術、新產品實現本地化,再苦再累也值得。”
像這樣把科研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科研工作者,在宣城試驗基地還有很多。副研究員劉艷華是藥食領域專家,針對皖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她帶領團隊多次實地調查分析和反復實驗,挖掘出馬蘭頭、紫背天葵等適宜皖南生長的藥食同源作物,引進丹參、玉竹、香柳蒿等外地新品種。副研究員閆寧博士試驗開展淺水蓮藕、菰米等水生作物的研究,把自唐代就退出歷史舞臺的野生菰米實現恢復性種植,還在菰米水域應用養魚、養鴨等綜合種養技術,實現雙增收目標。
新奇特優,培育高效經濟作物
“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土地流轉后的規模化經營一般會選擇種植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而這要充分摸透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以及價格規律。”這是青州所團隊專家的共識,檢驗基地工作成敗的標準就是市場。
基地管理處的孟霖博士主攻金線蓮高效繁育及無土栽培技術研究。金線蓮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對保護肝臟、預防癌癥效果顯著,質量上乘的金線蓮一公斤市場價格過萬元,畝產值突破30萬元。金線蓮非常嬌氣,對生長條件要求非常苛刻,不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莖腐病等病害頻發,不適宜的濕度條件下生長緩慢,而且當前種苗成本居高不下,大田生育期在6個月以上的金線蓮才具有藥用價值,這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它的產業化發展。2018年,他們通過組培技術解決了金線蓮繁殖問題,2019年他們研發了專用的基質和營養液,嘗試水培和氣霧栽培技術。
“金線蓮喜陰喜濕,我們研發的這套特殊設備由噴淋控制器、營養監測儀、水泵、營養母池、導管等多組件組成,利用流速大、壓強小的原理制成,通過營養液的自動循環和自動加配,實現智能化條件下的金線蓮栽培及擴繁。這套技術已經研究得比較成熟,可迅速進行產業化運用。”孟霖介紹。
“作為科研人員,我們將充分發揮技術孵化優勢,為煙農選擇高效作物品種,提供優質種苗,研發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新技術、新產品并加快推廣應用。”許立峰總結道。
優勝劣汰,適合的品種才是最好的
“在特種功能作物資源圃的種植品種中,有些是皖南地區的特有資源,例如泥豆、虎杖、金絲皇菊等;有些是從外地引進的品種,像羽扇豆、救心菜;有些是我們選取的潛力功能作物,能夠與煙草生產密切結合,像菰米、蕎麥、薏米等。但是,通過前期栽培試驗發現,有些品種不一定適宜當地氣候等自然條件。”植物功能成分研究中心博士袁曉龍介紹。
“2017年,我們試驗種植花煙草,它是茄科煙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跟煙草沾親帶故,喇叭狀的花朵,顏色也很豐富,十分適合做園林花卉。花煙草喜歡溫暖、向陽的生長環境,它不耐寒,野外生存條件下很難度過漫長的冬天。2018年,我們試驗種植了有‘植物腦黃金’稱號的印加果。印加果是熱帶雨林的油料作物,在玻璃溫室大棚種植雖然能長出茂盛的葉子,開出粒粒小花,但不能正常結果,沒有使用價值。金鐵鎖、云木香、羽扇豆、蕎麥、薏米,像這樣‘水土不服’的特種功能作物還有不少。”與袁曉龍聯合承擔試驗項目的皖南煙葉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員査道喜介紹。
“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并不能馬上實現效益變現。我們正在與皖南煙葉公司開展全方位合作,以科研項目為載體,以基地為依托,盡可能把有開發潛力的、技術比較成熟的農產品推薦給合作方,再提供給農戶擴大種植規模,進行產業化運作。2019年,我重點研究泥豆、紫蘇和金絲皇菊這三種農戶種植反饋比較好的經濟作物。就拿泥豆來說,它氨基酸含量特別高,口感鮮美,提取藥用成分可以治療帕金森癥,還具有改良土壤的功效,可以作為重要的煙草輪作作物。”袁曉龍指出。
“在向青州所學習功能作物生產技術的同時,我們也會聚焦市場價格比較穩定、種植戶比較滿意的特種作物,開展輕簡化生產技術和深加工工藝研究,提高產品附加值,推進多元化產品的產業化開發。”査道喜說。
“助力煙農增收,需要發揮科技主力作用,要將科研課題與田間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研發成果用于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讓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出致富果。”青州所副所長張忠鋒說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