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是烤煙成熟烘烤的豐收季節,走進四川省德昌縣的鄉村,處處可見烤煙扶貧產業的勃勃生機,到處是煙農們采收、烘烤煙葉的身影。
在德昌縣黑龍潭鎮三岔灣村,藍天白云下,放眼望去,那些吸收了飽滿陽光黃澄澄的煙葉四處飄香,點綴著金色的田野。
開創烤煙種植新篇章
“和以前相比,現在的收入好多了,以前種包谷、洋芋1畝地只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只能解決自己的溫飽,根本沒有其他額外的收入,現在通過種植烤煙1畝地有近4000元的收入。同樣是種地,收入不一樣喲!”連日來,正在自家金色的烤煙地里忙著采收烤煙的三岔灣村彝族村民馬萬才說起種烤煙的收成,臉上綻放出了開心的笑容。
三岔灣村是一個彝族聚居村,土地貧瘠。過去彝族群眾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種洋芋、玉米,沒有支柱產業,農業生產處于靠天吃飯狀態。村民們過著溫飽難尋的生活,吃的是洋圩和蕎麥粑,住著外面下大雨,屋內漏小雨的“三房”(石板房、木板房、茅草房)。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開展,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就如何找好結合點,一直在尋找適合該村發展的產業,村民發現,原來三岔灣村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正是種植烤煙的“風水寶地”。
于是,三岔灣村開創了村里種植業的新篇章。世世代代以玉米、土豆等傳統農作物為種植主業的村民引來了“新莊稼”——烤煙。此后通過“規范種植,科學管理”,烤煙開始融入這個村子。
帶來脫貧致富新機遇
彝族村民馬萬才看到了種烤煙致富的希望,于是靜下心來種烤煙,2015年他家種烤煙30畝,收入近11萬元,嘗到甜頭的他堅持年年種烤煙,烤煙讓馬萬才一家過上了新生活。“自從種煙后,收入不斷增加,現在不僅天天有飯吃,還有肉吃,家里還安裝了太陽能,添置了電視機、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還購買了農用汽車,生產生活上都非常方便,安逸得很咯!”說起種烤煙帶來的益處,彝族村民馬萬才臉上洋溢著日子過得滋潤紅火的甜蜜笑容。
發展村集體經濟是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烤煙為三岔灣村村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機遇,煙農們的腰包鼓起來了。
據了解,近兩年通過種植烤煙,三岔灣村許多貧困家庭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發展之路。村民們告別了破舊的木板房,住上了掩映在綠樹叢中漂亮的磚瓦房,過上了現代新生活。三岔灣村是德昌縣烤煙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經過多年的發展,烤煙已經成為德昌“農民致富離不得,財政增收少不得,企業增效垮不得”的支柱產業。今年該縣烤煙種植產業帶動3.16萬農業人口增收致富。烤煙已成為農民致富增收響當當的幫手,成為農村經濟支柱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有力助手。
從“輸血”變“造血”,建立扶貧長效機制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中,德昌縣堅持把抓好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作為最長效的產業扶貧發展機制,圍繞特色產業助農增收。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思路發展烤煙產業,并采取“村集體經濟+農戶+合作社”的扶貧模式,從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有效建立起扶貧長效機制。實現每個貧困戶都有致富產業、每個村集體都有經濟收入,達到貧困戶產業幫扶全覆蓋,實現脫貧致富。
具體如下:建立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基地,推動烤煙基地產業化發展進程。確保烤煙產業“村村有責任人,戶戶有人包”,形成上下齊抓共管、部門緊密配合的工作格局。在鐵爐鎮、熱河鎮等18個鄉鎮宜種地區建立烤煙基地。
龍頭企業牽引。以德昌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為龍頭企業,形成“市場+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抓好烤煙種植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切實助農增收,實現烤煙特色產業持續發展,推動烤煙上規模、上檔次。實現“政府主導,龍頭企業牽頭,群眾參與”的烤煙發展機制。通過修建水池、溝渠、管網、建密集式烤房群等煙葉生產基礎設施,提升煙葉綜合生產水平;通過有組織營銷,種植基地建設從零星、分散的生產方式向集中規模化生產方式轉變,保護煙農利益。做到公司出訂單和服務,實現產、銷、加工一條龍,提高烤煙產業附加值,讓一方群眾富裕。實現烤煙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農機和農藝相結合。為加快烤煙產業的發展,該縣農業農村局在農機購置補貼中嚴格按照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標準,對種煙農戶進行農機購置補貼,目前德昌煙農有微耕機6123臺,村民享受國家、省農機購置補助資金1530.75萬元,興機富民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將煙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了出來,降低了勞動強度,進一步加快了烤煙產業的發展,讓該產業的規模也隨之迅速發展。
夕陽西下,黃金葉的清香更加彌漫,在五彩晚霞的輝映下,村民們揮汗如雨,繼續編織著金色煙葉的脫貧致富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