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于都、寧都、贛縣正式退出貧困縣!贛州實現歷史性脫貧。”一時間,微信朋友圈被這條消息刷屏。2020年4月,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于都縣、寧都縣、贛縣區4個縣(區)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標志著贛南革命老區11個貧困縣自此全部脫貧摘帽,這片浸染著無數革命先烈生命和鮮血的紅土地從此告別貧困歷史。
長期工作和生活在贛南這片紅土地上的贛州煙草人深受紅色精神的感召和影響,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充分發揮產業扶貧優勢,千萬百計促農戶增收,在贛州脫貧攻堅征程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種煙種出“黃金葉”
“老衛,你澆了多少次肥呀,你的煙怎么長勢就這么均勻?”“老衛,你的煙打了什么藥呀?”“老衛,你的煙長的真好……”走進長岡鄉仁塘村村口,發現一群人在七嘴八舌的議論,原來是“鐵桿”煙農邱修衛在現場教學,“我跟你們講,我的煙能長成這樣,是因為地基打得好,我不騙你們,你們要把壟起高,要施好基肥,還有這病害呀,要提前預防,不要等到病來了再治,那就晚了……”
說起自己的種煙經驗,老衛講得頭頭是道。老衛是村里的貧困戶,這幾年通過種煙實現高質量脫貧。他種的煙成為了整個仁塘村的標桿,并且生活和幾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邱修衛是典型的因病致貧戶。201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導致邱修衛即將上高中的兒子全身癱瘓,完全失去自理能力,車禍令邱修衛幾近崩潰。為了給兒子治病,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更是負債累累,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動力,整日郁郁寡歡。
贛州興國縣局幫扶干部張闖得知這一情況后,第一時間去老衛家做工作,鼓勵他種植煙葉,“我現在吃飯的錢都沒有,哪還有錢種煙?”老衛直接拒絕了。“我們知道你家里的這個情況,錢的事情你放心,你發展產業村里有政策,你不會技術我們有技術人員給你指導,你有什么困難都可以隨時找我們……”,經過連續一周苦口婆心的勸說,邱修衛最后決定先種5畝煙嘗試一下。
在確定老衛會種煙后,張闖到村里為他流轉好土地,協助他找機耕手耕地,蓋膜、移栽、打頂……每個技術階段都親自給他做現場指導,教會他技術要點。功夫不負有心人,老衛第一年通過種煙實現近2萬元收入。
有了第一年的嘗試,老衛每年都會適當增加種煙面積,而且煙葉質量更是一年賽過一年,在去年種煙收入更是達到了3.8萬元,不僅把外債還清了,順利的摘去了貧困的帽子,還成為了村里村外頗有名氣的致富小能手。
小雞蛋帶來大收益
“葛大哥,咱們雞場又接到訂單啦……”贛州于都縣局駐葛坳鄉牛頸村“大村長”楊志文與頸欣種養專業合作社蛋雞養殖場負責人葛觀長邊走邊聊。
牛頸村是位于于都縣葛坳鄉的山村,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缺少勞動力和專業技術。2019年1月,于都縣局駐葛坳鄉牛頸村“大村長”楊志文來到村里走訪貧困戶了解情況后,與村委會干部商量:“咱們村要脫貧‘摘帽’,就得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產業帶動是助力貧困戶‘輸血+造血’的有效脫貧途徑,養殖業是咱農民最熟悉的產業。贛州煙草有個品牌叫‘特巴客’,我們可以辦蛋雞養殖場、申請‘特巴客’雞蛋,依托這個在煙草行業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品牌拓展銷售……”
楊志文通過向上級申請撥付款項、聯系企業投入項目、鼓勵123戶貧困戶入股、申請小額貸款等方式籌措資金,于2019年5月由村里致富帶頭人葛觀長負責建起了頸欣種養專業合作社蛋雞養殖場。一年來,楊志文和于都縣局的駐村工作隊員們一道為雞場搭棚、運飼料,將生產的“特巴客”無抗鮮雞蛋帶到江西煙草扶貧農產品展銷會上推廣。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們辦起網店、通過小視頻宣傳“帶貨”、帶動身邊同事和親朋好友購買。
通過共同努力,養殖場現有5500只雞,日產雞蛋490個,月均收入4萬余元,已實現利潤10余萬元。
解決農民的“辣椒愁”
“陳主任,我們的大棚辣椒現在都賣不出去了……”一名菜農臉上掛滿了愁苦,急促地對贛州寧都縣局駐田埠鄉洋坑村工作隊員陳秋生說道。原來該村貧困村民黃劍榮有十來畝大棚辣椒受疫情影響滯銷嚴重,加上洋坑村地處偏遠,無人愿意收購。眼看著辣椒都已成熟,卻還找不著銷路,這讓菜農們發起了愁。
“你先別急,我來給你們想辦法。”陳秋生聽到菜農期盼的語氣堅定的說道。
辣椒等蔬菜滯銷是防疫期間的大難題,需要大家齊心協力盡快想出法子,找對路子。想到這里,陳秋生立即走訪熟悉的商場、酒店,同時也讓其他工作隊員通過朋友以電話、網絡平臺等多種方式幫助菜農找到銷路。
“張老板我們這里有新鮮的富硒辣椒,能不能幫忙采購一些。”此刻陳秋生化身“促銷專家”,不斷的撥打商家電話,只為了讓村里的蔬菜早點賣出去,讓菜農可以增加點收入。但由于運輸成本等種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找到好銷路。“怎么辦?辣椒是生活消耗品,大家都需要,要不動員大家自發購買?”想到這里,陳秋生立即在單位精準扶貧工作群里發出了消息,“洋坑村新鮮富硒大棚辣椒,綠色無公害,預購從速。”消息一發出,群里立刻沸騰起來了,“我要辣椒5斤。”“我要辣椒10斤。”“我要辣椒15斤。”“整箱辣椒我都要。”短短十幾分鐘就將大棚辣椒全部消化掉。第二天一大早,幾個幫扶干部開著私家車前往蔬菜基地,摘的摘、裝點裝、抬的抬,利用大半天的時間,把大棚基地的辣椒采購一空。
經過這件事,陳秋生內心受到了啟發:“只要對農產品銷路進行創新,就可以幫助幫扶村的農產品打開更多銷路,助力洋坑村貧困群眾脫貧,或許,我們還可以搭乘電商快車,來打開農民辣椒的銷路。”陳秋生眼睛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甜蜜的事業,幸福的“煩惱”
“陳書記,前幾天有位老板要買我的蜂種,我說這是我的命根子,不能賣,結果人家坐在家里不走,非要買我的蜂種。”黃若華對上門走訪的贛州贛縣區駐遇龍村第一書記陳玉訴說著自己遇到的一件“煩心事”。原來是自家產的蜂蜜質量好,被外地養殖戶看上了,他慕名而來,非要買蜂種回去繁育,給出的價錢也不錯。可是蜂種是自己這幾年好不容易繁育起來的,每年還指望著這些蜂種能帶來一茬一茬的蜂蜜,想到這幾年經歷和感情,他實在是舍不得賣掉。但這位老板接著又說明了來意,原來購買蜂種是為了供應給貴州懷化、四川樂山等地的養蜂扶貧項目。黃若華想到自己的蜂種能支持貧困地區的扶貧事業,為貧困群眾帶來收益,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他還是“忍痛”賣掉了一百多箱蜂種。
說起黃若華養蜂,還有一段故事。早年他患重病做了換腎手術,花了不少錢,欠下很多外債,術后仍然需要長期使用抗排異藥物,每年吃藥的花銷不小,妻子身體條件也不是很好,干不了重活,兒子一沒學歷,二沒技術,常年在外做苦工。第一書記陳玉在了解和分析他家的情況后,考慮到他們夫妻倆身體不好,重體力農活肯定干不了,黃若華早年跟父親學過養蜂,有一定的養蜂經驗。發展養蜂產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他自己沒有多少積蓄,沒辦法啟動這項產業。“咋辦?我們得給他解決啟動資金問題。”于是陳玉主動聯系相關銀行,給他申請了3年5萬元免息產業貸款,黃若華利用5萬元貸款開啟了養蜂這份甜蜜的事業,他自己就有養蜂的技術底子,村里每年還會組織他免費參加養蜂技術培訓,加上夫妻倆勤奮肯干,養蜂事業如火如荼的發展了起來。2016年底他的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000元,光榮地摘掉了貧困帽子,到了2019年家里的蜂蜜更是賣了3萬元,真可謂是甜在蜜中,喜在心中。
賣掉一部分蜂種,黃若華又開始繁育新的蜂箱。今年他又養了四百多箱蜜蜂。現在的他不再煩惱了,想到自己靠養蜂脫貧致富了,他更希望能通過蜜蜂傳遞甜蜜的事業,幫助更多貧困家庭脫離貧困,過上幸福小康生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