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10月,四川省涼山州的煙農們剛剛完成了煙葉的采收和烘烤,四川煙葉復烤有限責任公司德昌復烤廠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煙葉復烤季,大量的用工需求,吸引了周圍十里八鄉剛剛忙完秋收的村民們。離家近、攬工門檻低,每月既能掙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又可以照顧家里,因此,能到復烤廠打工,成為很多村民的首選,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的村民都希望能在這里謀一份工作。
△“幸福課堂”現場 /記者 李平 攝
“走馬路時靠右邊走,穿過馬路時走斑馬線……”德昌復烤廠整選車間內,28歲的選煙工銀保生手持教鞭,站在小黑板前,給臺下10多名選煙工人宣講交通知識。
車間就是教室,臺下的聽眾是由周圍村民組成的選煙工,這就是德昌復烤廠黨支部開展的“幸福課堂”,銀保生也是這個課堂的講師之一。
銀保生既懂彝語又懂漢語,是眾多工友中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因此他被選為“幸福課堂”的講師,在整選車間幸福課堂上開展雙語宣講,向工友講授教工友寫字認字、宣傳基本法律知識、分享務農經驗。
銀保生在上面講,臺下的工友們聽得很仔細,并按照銀保生的要求做好記錄。
△村民們在“幸福課堂”聽講 /記者 李平 攝
48歲的豐阿呷坐在臺下全神貫注的聽講,豐阿呷的家在距離復烤廠10多公里的大山上,由于沒有文化,豐阿呷之前沒有外出打工,一直在家務農,3年前她到了復烤廠上班。每個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資,這對于經濟條件不太好的豐阿呷家來說,這些收入大大改善了她家的經濟狀況。
“來德昌復烤廠上班之前,我不會識字寫字,沒有工作,只能在家砍柴,種植大麥和玉米,收入僅能維持一家人生計。自從2015年來到德昌復烤廠工作后,除了每個月能多掙3000元,還從‘幸福課堂’學習到了很多知識,現在我不僅學習到了很多生活技巧,還能認識一些簡單的漢字和寫自己名字。”為了多學點知識,豐阿呷經常參加“幸福課堂”的學習。
通過參加“幸福課堂”的學習,豐阿呷不僅會寫自己的名字,一些簡單的文字她也能認識了。如今,豐阿呷的兩個孩子都已上大學,生活質量也逐步改善,豐阿呷相信通過自己雙手的努力,一家人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和豐阿呷一樣,只上過小學一年級的沙馬呷布也經常到“幸福課堂”學習。“通過學習,收獲不少,我們的衛生習慣,生活習慣都改變了不少,我們知道了不能隨便丟垃圾,到城里過馬路不能闖紅燈,要走斑馬線。”沙馬呷布說道。
德昌復烤廠支部副書記董以翠介紹,針對廠內工人勞動技能單一、文化水平低、溝通交流有障礙(不會漢語)等情況,德昌復烤廠在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的同時,“扶智”“扶志”相結合,自2014年組織開展“幸福課堂”以來,通過教授識字寫字、學法律法規、遵守交通規則、生活技能等,累計幫助近500人脫盲,開展各類培訓500余次。
德昌縣工會副主席張國強表示,四川省及涼山州提出把“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作為涼山脫貧攻堅的目標,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學習和感染,將“幸福課堂”開進工廠,對村民們改變生活習慣、形成好風氣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