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總人口約3.95萬的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超過其總人口數57%的阿昌族群眾聚居在隴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保、曩宋3個鄉。長期以來,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業支撐帶動能力弱、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制約著阿昌族群眾的發展。
2015年7月以來,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通過產業扶貧、智力扶貧等手段,整合資金10億元左右,實施阿昌族整鄉推進整族幫扶,助力阿昌族向小康生活大步邁進。
基礎建設解燃眉之困
道路不通,種地收莊稼,只能人背肩扛;水渠不暢,地里的莊稼只能靠天等水——這是阿昌族人以前生活和生產的真實寫照。
德宏州梁河縣曩宋阿昌族鄉關璋村委會副主任曹紅梅告訴記者,以前不是不想發展,但是沒有路、沒有水,東西種得出來卻賣不出去,現在有云南煙草的幫助,村里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已大為改善。
機耕路平直鋪開,溝渠建成通水,農民向往的“田成方、管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化田園正在阿昌族村莊成為現實。
云南省局(公司)局長、總經理余云東介紹,他們計劃在阿昌族區域3年投入包括路網、水網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改善資金約1.65億元,基本扭轉阿昌族區域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現狀。
其中,2015年已投入190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溝渠、水池和機耕路的80件工程啟動,大部分已按計劃于2016年順利完工并發揮作用。
產業扶貧供當前之需
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建好了,種什么可以致富?經濟作物的啟動資金和技術又從哪里來?云南省局(公司)以煙葉種植和當地綠色產業帶動區域發展,再以區域發展促進脫貧攻堅。
“種煙葉每畝毛收入能達到4000元,今年我種了8畝煙葉,算下來能有3萬多元的收入,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關璋村煙農趙家賢說,之前種苞谷(玉米)和油菜,每畝毛收入能達到1000元就很不錯了。
更令當地農民欣喜的是,煙葉的育苗、烘烤都是煙草部門來負責,自己只需種植即可,遇到問題打個電話就有煙站的技術員下鄉指導。這樣,即便是第一次栽種也能獲益。
云南香料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寧德凱向記者介紹,近年來行業要求嚴控煙葉生產面積,但為了實現阿昌族群眾增收脫貧,公司通過內部調整,將5萬擔煙葉生產收購計劃向幫扶阿昌族區域傾斜,到2017年,阿昌族群眾種煙總收入可達到1.53億元。
“當前,種植煙葉已經成為許多阿昌族百姓脫貧致富的奔頭和希望。”德宏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鄉長張曉明說。
智力扶貧祛發展之“疾”
“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種植、集約化經營、信息化管理”是煙葉現代化種植的標志,也成了阿昌族群眾種植其他作物的典范——原來田還可以這么種,有這么多新花樣!
以種茶為例,云南省局(公司)幫助當地科學規劃、種植——茶樹間套種脆柿子等經濟作物,茶樹下則飼養土雞,一塊土地可以產生三重效益。
同時,幫助當地農戶建立電商平臺,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和范圍。戶撒貢米是被譽為“凈如翡翠白似玉,生自南國舉無雙”的糧中珍品。2015年以來,在當地政府和煙草扶貧工作組的推動下,戶撒貢米等當地特色產品開始在有關媒體和網絡上進行推廣,阿昌族農特產品品牌識別系統已經形成,品牌和經濟效益逐步顯現。
在戶早、橫路、關璋三個示范村,小學校園建設率先啟動,將于2016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學校條件的巨大改善,也增強了阿昌人受教育的意愿。加大智力支持力度,云南煙草2015年至2017年對三個阿昌族鄉在校大學生每人每年給予5000元的助學補助。
“脫貧攻堅不是簡單的投資、給錢,要在‘真’和‘實’上下硬功夫。”余云東說,“我們將舉全省煙草系統之力,全力以赴,眾志成城,力爭用3年時間助推德宏州阿昌族整族脫貧致富奔小康,使阿昌族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