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古人見面時有互贈皮條的習俗。后來,哈達傳入蒙古地區后,為蒙古人所吸納并成為蒙古民族最上之禮敬用品。
據蒙古族民俗禮儀專家娜仁其木格介紹,蒙古族禮儀介物問候禮儀有獻哈達、交換鼻煙壺。通過哈達和鼻煙壺表示友好,傳達崇高的敬意。
哈達是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禮、拜年以及遇見長輩和貴賓時都用哈達表達敬意。哈達問候表達了對對方的崇高敬意和美好祝愿。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擬指哈而言。但哈達成為蒙古族日常交往禮節中的禮敬用品,是在明代末至清代,隨著喇嘛教的盛行,廣泛流行起來。據說,北京崇文門的別稱“哈達(德)門”,就是因為清代蒙古人進京拜謁時多表現為蒙古族歷史文化現象,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在清代,鼻煙壺風靡一時,大約從乾隆初年開始,“料制鼻煙壺”興盛,幾乎官商所必備。鼻煙壺在蒙古地區也流行起來,朋友見面,第一件事互贈鼻煙壺,以示敬意。此習俗在內地雖然于民國以后漸衰,但在蒙古民族中仍盛行。特別是在鄂爾多斯地區,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鼻煙壺仍是人們見面時的必備之物。
?
娜仁其木格介紹說,敬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在蒙古包內坐定之后,主客雙方互相交換鼻煙壺,并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聞一聞煙味,再互換鼻煙壺。如果是同輩男士之間,要用右手遞壺。如果是在不同輩分人之間,晚輩跪一足,用雙手遞壺,長輩要微欠身,右手遞壺,聞過后再互換。互換時問候一些生產和自然的情況,比如畜牧可好、草場可好、風是否大等等。女士和長輩交換鼻煙壺時,女士先把自己的鼻煙壺舉過頭頂,再碰一下額頭,雙手遞給長輩,問候身體狀況。女士接過長輩的鼻煙壺,只是舉過頭頂之后雙手恭敬地還給長輩,以示對長輩的敬意,并有領受長輩的關心之意。同輩女士之間、年輕異性之間、兒童、未婚女士不行交換鼻煙壺問候之禮。
蒙古族形式多樣的問候禮儀里蘊涵著他們對對方的尊敬之意和關心、關懷之情,并為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搭起了一座情感的橋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