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陳毅元帥曾來鄂城西山一游,返程時,他說:“西山不亞于廬山”。
西山何以不亞于廬山?這里有個傳為佳話的故事。
相傳,清代湖廣總督兼湖北治臺官文,一次假湖北黃岡閱兵之名,來鄂城西山游玩。當時,西山古靈泉寺的長老和尚洪儒心里想:“湖北的財經大權掌握在他的手里,要想把這廟宇及其景物修得更好,可以在他身上打主意”。
官文這人,喜歡別人奉承,好給人難。若不奉承他或被他難住,就休想他給你什么好處。洪儒略知官文秉性,不論內心如何,表面百般逢迎。
官文請洪儒上山時,官文問:“這叫什么?”洪儒答:“大人腳踏實地,步步高升!”這一問洪儒沒有被難住,并對官文加以奉承。
官文來到古靈泉寺后,洪儒將東坡餅奉上。官文意欲洪儒再加奉承,問:“這叫什么?”洪儒答:“泉水麥面香油煎,吃在嘴里香又甜。”官文見洪儒未于奉承便自我圓場道:“門泊戰船憶公瑾,我來茶話蘇東坡”。
一會兒,洪儒將《援金簿》送到官文面前。官文想再難洪儒一次,只在《援金簿》上寫了個“一”字。心想,看你和尚敢寫多少銀兩。洪儒毫不遲疑,拿起筆在“一”字后面寫了“人捐修”。四個字連起來,是“一人專修”。官文見洪儒沒有被難住,不得不在《援金簿》上簽了自己的“大名”。
洪儒送官文下山時,官文問:“這怎么講?”洪儒心里想:“修廟宇修景物的錢尚未到手,還得表面奉承,答:“總督!你的后步比前步還高。”
官文這次西山之行,始終沒有難住洪儒,而是受到屢屢奉承,只好拔紋銀三千六百兩維修廟宇及其景物。其實,那拔來的銀兩是勞動人民的血汗,哪里說得上是“一人捐修?!”更主要的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后,鄂城縣人民政府對西山廟宇、園林進行了重修再建,不僅將觀音殿、吳王避暑宮、九曲亭等修復一新,還修了萬松樓、萃景園、掏水亭、漱玉堂、挹人樓、觀魚池、后花園、吳王試劍石地等等,景物千姿百態,真可謂“西山不亞于廬山”,以致國內外游人接踵而來。
俗話說,自古名山招名士。鄂城西山,緊傍長江,山清水秀,加之吳王孫權建都武昌(后稱鄂城,現稱鄂州)在山上留下了不少遺跡,后人很注重對遺跡進行保護和維修,故歷代官長、文人等,如蘇軾、李白、元結、李陽冰、黃庭堅等或在這里隱居,或吟詩作畫,留下了許多藝術珍品。當代畫家、作家,亦為鄂城西山增添了許多色彩。如畫家關山月和黎雄才等在這里留下了畫作。作家徐遲、洪洋在這里寫了《鄂州西山記》和《松風閣新記》發表于《人民日報》,這兩篇文章刻于松風閣的壁上。
最引人注目的是建在西山頂上的望江亭,游人至此必登望江亭。站在望江亭上,扶欄遠眺,看大江東去,聽濤聲拍岸,有一種流動的韻味涌上心頭。再遠看,便是隔江相望的東坡赤壁。一組傍山建筑的樓臺亭閣,在淡淡的云霄之中若隱若現,如海市蜃樓。這一近一遠一動一靜的新樓、古城、山光、水影,相映成趣,令人心曠神怡,給人以撫慰,可以說“西山不亞于廬山”是人們出自內心的贊美。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