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的仁人志士,不僅把儉樸視作美德,而且提倡儉以養德,以作為培養道德、砥礪精神之道。它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的花;它似雨露,能讓富有的土地結出智慧的果。從厲行節約的晏嬰到“一錢太守”的劉寵,從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孫中山,都為我們留下了一份份憂苦憂民、勤勞天下的珍貴遺產。而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樸素的光輝事跡,更是彪炳千秋,激勵了億萬中華兒女。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這個優良的品質似乎正在離我們漸行漸遠。
近來,媒體披露的各種“舌尖上的浪費”讓人觸目驚心。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古人云:“民以食為天”,吃對于中國人來講是一件大事,而且是遠遠超出了滿足口腹之欲的大事。它已經成了人際交往的主要途徑,親朋好友聚會要吃,婚喪嫁娶要吃,升學升遷要吃,商務往來要吃,上級檢查要吃,重大慶典要吃……吃飯已經成為了社會運轉的潤滑劑。種種需求、種種博弈都在這觥籌交錯之間變得和諧、變得順利。似乎只有大排場,才能顯示尊貴;只有刻意剩下很多食物,才能表明富有;反正是公款消費,浪費的也不是自己的錢,不用心疼;即便是自己掏腰包,浪費的也是自家的錢,與他人無關……這樣一些錯誤的消費觀念正在慢慢腐蝕原本淳樸的我們。而與此相對的是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需要我們去救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詩句,可如今似乎早已被拋諸腦后。如此浪費食物,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對食物的褻瀆,更是對勞動者的不尊重。
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浪費的又豈止食物這一種呢。在公共領域,行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三公消費之巨讓人瞠目結舌,辦公用品領用無計劃、無監管,造成使用人員無節約意識,一次性辦公用品的丟棄率越來越高也讓人扼腕嘆息。在個人領域,人離燈不關、電扇天天轉、電腦熬夜班(顯示器不關)、自來水嘩嘩地流等現象也是隨處可見……也許是我們的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就認為浪費一點也無妨了。的確,隨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從“生存型”轉向“發展型”,適當提高消費水平本無可厚非,但這決不能成為丟掉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的理由。且不論資源短缺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也不說我國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任何時候富裕都不是浪費的通行證,我們又豈能未富先奢?
老祖宗說得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是比以前富裕一些了,但仍然要時刻銘記資源的來之不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和動力,奢靡則是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節約,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更是一份社會義務的擔當,節約是一種遠見,一種態度,一種智慧。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
人無儉不立,家無儉不旺,黨無儉必敗,國無儉必亡。讓我們下定決心,行動起來,向一切奢靡浪費宣戰,從每一個時間節點抓起,從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做起。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