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胖子”、“眼鏡”、“農民工”、“收破爛的”、“瘸子”、“禿子”……,這樣一些稱謂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司空見慣,似乎也沒誰覺得有什么不妥,長此以往,便習慣成了自然。幾年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對此類稱謂,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個子矮的人不應該叫矮子,應該叫欠高者或高障者;比較胖的人不能叫胖子,應該叫身體寬大者或體寬者;老年人不可叫老頭,應該叫高年者或樂年者;回收垃圾、清掃大街的人應該稱為資源回收者或環境工作者或衛生工程師或城市美容師;應該把現在流行的農民工叫做工人……。
有人說,歧視性語言是一種“語言暴力”,它傷害的往往不是當事者一兩個人,而是一個團體、一個階層,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是一種阻礙,凈化語言環境,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途徑。
俗話講:“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打人不打臉,說人不揭短。”在日常的生活中,歧視性語言稍有不甚就會從我們的嘴中溜出來,說者無意,聽者寒心,有時甚至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令人充滿悲觀。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每個人不管從面容上以及形體上沒有誰是十全十美的,再怎么好看也有瑕疵,從做人的角度講,我們不能總拿自己的優點比他人的缺點,花有凋謝期,人有衰老時。況且,有些瑕疵是與生俱來的,不是自己能改變能決定的,誰不想光彩照人,不幸卻偏偏降臨了。另外,從事的工作不同,個人能力的差異,沒有貴賤之別,高低之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尊重,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來自社會的尊重。作為我們個體而言,無論對什么樣的人都應給予尊重,雖然我們幫不了他們太多,但我們可以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和人文關懷。
生活中,成人間的習慣性稱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諸如:“民工”就是從事苦活臟活的代稱,“收破爛的”就是從事最低等工作的勞動者,同學間不叫名字,叫“眼鏡”或是“四眼”、“胖墩”等等,孩子們明白,這些都是個人缺陷,不友好不尊重的叫法,充滿著歧視和不懷好意。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從語言上和諧,消除語言上的歧視。語言上的和諧,展示著社會的和諧,同時又是社會進步和社會文明的體現,應引起我們的注視,加以糾正消除。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