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有幸拜讀了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同志自傳體性質的新作《閑來筆潭》,既為吳老樸實平易的語言打動,更深深地為吳老始終如一的政治信仰感動。《閑來筆潭》全書文字樸實無華,卻真摯動人,書中飽含了作者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家鄉的至真至深的質樸情感,書中飽含生命情懷、政治情懷和人文情懷,個性鮮明,讀來令人振奮,益人心智。
吳官正同志用最賦予生命的言語向我們敘述了炙熱的真誠和人生的萬千感悟。讀《閑來筆潭》如聽智者播慧,聽仁者釋義,聽長者明德。一個個文字在心中蕩漾,幻化成豐滿的形象,演繹成高遠的境界。
一部《閑來筆潭》讓人感染于吳官正同志的殷殷赤子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吳官正同志作為一位農民的兒子,從貧寒的農村走上巍峨的“廟堂之高”。“回首向來蕭瑟處”不忘親情,不忘友情,不忘恩情。《清明憶母親》給我們再現了一個平凡中見偉大的母親,一個有骨氣、善良而又堅韌的母親;更讓我們看到一個至誠至孝的赤子。試想“我對不起,她未得到我半點兒好處,我也未給她送終”是怎樣的悲惻動人,催人淚下。這是赤子的悔恨,這是赤子的表白,這是赤子的拳拳孝心。
一部《閑來筆潭》折射出一個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高大身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吳官正同志正因來自貧寒的底層,故而對蒼生對社稷比尋常政要多了幾分悲憫的情懷。他在江西執政之時,體察民情,不辭辛勞,“十下鄱陽湖”;為解民生之苦,問政于民,從諫如流;為籌建南昌大學,嘔心瀝血,自陳“江西如果長期沒有高水平的重點大學,無法向父老鄉親交代,我這個省長也不光彩”。《三請潘際鑒》是吳官正同志求賢如渴的體現,《北川汶川行》是他關心民生疾苦的見證,《組建新山大》是他為民謀求福祉的舉措。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吳官正同志博學多才,他的書法,筆畫或淺或深,自成一家;他的繪畫,線條或虛或實,情態畢具。一幅字畫兼具的《良官賦》,在詼諧中表達了對清白的堅守、對貪婪的痛惡。一張《出淤不染》的素描,一句“民心思蓮子,出淤泥不染”的旁注,何嘗不是他清廉品格的象征?
如果說以上或“詩”或“畫”還只是吳官正同志托物言志,那么以下這些篇目,卻不得不讓我們肅然起敬。他從不因親情而徇私情。《點滴在心中》如是道:“這十多年來,她們(姐姐、妹妹)的子女沒找我提過要求,可能認為提了也不會辦,還要挨訓,不合算”;“要當好一個黨員,領導干部,應該而且只能這么做”……寥寥數語,一個無私、清廉的形象躍然紙上。
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不管何時何地何境何況,吳官正同志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在他的身上,頗有古人“君子憂道不憂貧”的風范。作者曾在書信中寫下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是高處不勝寒,想到的總是黨的工作,人民的愿望和剛正公平,想到人言可畏,想到永遠不做虧心事。”這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正是“愛國、創造、清貧、奉獻”的方志敏精神的最好詮釋。
窮且益堅,不墮青云之志。作者始終堅持讀書學習,始終堅信通過讀書能改變家庭命運、改變家鄉面貌。從《閑來筆潭》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知識的渴求、對學習的摯愛,作者始終堅持讀書學習、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我們應該像作者那樣,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一種追求、一種境界,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從實踐中汲取真知,從群眾中汲取經驗。當前,我們要緊密結合江蘇中煙實際,認真學習江蘇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曾獻兵在淮煙調研時的講話精神,深入貫徹全國煙草行業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實踐“三大課題”、提升“五個形象”的總要求,堅定不移推進“123”和“3個500億”公司“十二五”戰略目標,全面落實公司年初工作會議部署安排,扎實推進企業發展各項工作,努力為行業實現稅利總額超萬億元的年度目標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閑來筆潭》雖每篇文章字數不多,算不上鴻篇巨制,真切的情感。字里行間,藏著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徜徉在那沉旬甸又帶著暖意的文字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得。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