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在空中起舞著,一滴接著一滴,滑落在融江江面上,如同一層氤氳的霧氣籠罩著丹洲島。雨似乎不愿歇一歇,丹洲島上北門樓上的檐頭被雨掛上了一串串珠簾,將我的目光和步履都淋濕了。
雨點輕輕地滴答在我的傘上,就像古老的丹洲島,吟唱著我孩時的歌謠。長長的青石板路蜿蜒在小島上,幽深的小巷里幾把明亮鮮艷的花傘,在白墻青瓦之間游走,恰似嬌媚的花兒,綻放在黑白分明的國畫素雅意境之中。那巍峨的城墻、肅穆的古縣衙門、氣勢恢宏的天后宮、別具一格的古木樓都漸漸地隱藏于雨幕之中。近處古宅的石雕、磚雕、木雕、檐雕,隔著一道淺淺的雨,仿佛一面清晰的屏幕,演繹著曾經的人或者過去的事,遠處的青山、碧水、翠竹、扁舟,隱藏在那些濃濃的霧霾里,讓丹洲島的“運勢”,在一條條依墻而走的溪流中,或是奔騰,或是匯聚。
隨風飄蕩的雨滴,落在明代修建的北城門樓上,也落在清朝整修的東城門樓上。城門樓依舊是舊時的門樓,此刻還能聽到舊時威震方圓百里的懷遠縣城(注:三江縣古稱懷遠縣)街市的熙熙攘攘嗎?那些順江而下的貴州山珍,那些泛舟而來的湖南特產,那些逆江而上的廣東海鮮,那些走南闖北的福建小吃,都曾相聚于此,構成了桂北這座古城獨特的飲食文化。它們中的許多菜肴,早已留在丹洲島這片古風猶存的宅子里。
鳥兒振翅疾飛,落入百姓人家。島內的柚子樹早已碩果累累,歲歲掛滿枝頭于秋風中。足跡,卻被花香浸染。
在落入丹洲書院的雨聲中,我依稀耳聞到稚童那響亮的讀書聲,響起在腦海深處。望著明朝知縣蘇朝陽在院中種下的桂花樹,望著孩子們稚氣未脫的臉龐,望著街道深處品書自娛的村民,仿佛在丹洲島上,無論是做官的,還是種地的,都深受知識的熏陶。不由得想起一些晴耕雨讀的傳說,那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就像丹洲島內代代相傳的香火,是久久縈繞在這方天地人和的寶地之中的“靈氣”,更是永久縈繞在家家薪火相傳的“弟子規”中。
能采一絲具有丹洲韻味的露珠,泡上一壺三江特有的烏牛早新茶嗎?且讓寧靜的時光,在清水中自由舒展,等待沸騰的一刻。白駒過隙,而丹洲島卻是閑適的,光陰只在古屋墻角里灑下一抹綠色,在雨水滋潤中愈發富有生機與活力,光陰只在融江河灘上播下一粒種子,在河水沖刷中依然屹立不倒,光陰只在丹洲百姓中傳遞一種修養,在世俗洗禮中堅守童叟無欺的信條。
我可以在這壺新茶里,品味“靈山、秀水、古韻”的丹洲么?
打一把雨傘,邁向街道一旁的工藝品店,把玩一下制作精巧的“程陽風雨橋”模型,不由得喚起兒時百家宴的記憶,追憶起那個屬于我的,那個屬于我的家族的,那座古樸的祠堂。在那里,有著我們一個大家族血濃于水的親情,有著我們一個大家族團結互助的記憶,有著我們一個大家族光宗耀祖的輝煌。雖時光飛逝,它卻不隱于滴滴答答的雨聲中,更不隱于白云蒼狗的塵世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環水而建的民居,宛如跳躍游動的魚兒。屋檐落下的雨滴,在我的傘上綻放出一朵朵小水花。此刻,我期待一份久違的浪漫,也許是雨中,相逢共譜一只簡單的小曲;也許是雨后,邂逅共賞一段屬于丹洲的彩虹。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