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因為如今媒體報道的負面信息偏多,還是手機媒體載體不斷興起的緣故,如今手機新聞應用中總能時不時收到一些社會負面新聞報道。近年來,公路碰瓷、老人撞車、倒地訛人、扶人反被惡人“咬”……這樣的報道越來越多,不由得讓我們心生寒意,如果有人摔倒還敢不敢扶?我們是不是該時不時地抱怨這個社會到底是怎么了?
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尊老愛幼,互敬互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小時候,父母為我樹立的學習榜樣除了四歲讓梨的孔融、誓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總理以外,最經常提起的就是助人為樂的雷鋒。在我的觀念中,遇難相扶、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炎黃子孫理應所為。然而不斷傳來的各種“扶不起”的報道,讓我不禁唏噓。是父母對我的教育出錯了嗎?還是我的思維已經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展了呢?為什么傳統的教育理念不斷地受到這些社會現實的沖擊呢?如果哪天我的孩子跑過來問我:“媽媽,媽媽,那面有個老爺爺暈倒了,為什么我們不過去把他扶起來啊?”我該怎么回答?一連串的問號不斷地涌現在我的腦海。
真的是我們的教育過時了嗎?還是我們幫忙的方法出了問題呢?仔細觀察,這些都不是。而是部分被貪欲蒙蔽了良心和道德的人,他們利用了群眾的善良,辜負了好心人的信任,嘲弄了社會大眾對弱勢群體本應有的憐憫和幫助。如果這種事情繼續發生,長久下去還會有人敢扶嗎?網上一位網友這樣說:“扶起是因為過不了道德這一關,不扶是因為過不了責任這一關”,是啊,善意的攙扶可能需要付出被人誣陷的名譽成本、治療“賠償”的金錢成本、送往醫院解決糾紛的時間成本,熱心的攙扶之后可能要承擔的是重大的賠償責任,面對這樣高昂的成本、重大的責任,道德的防線也就不得不突破了,面對倒地的老人很多人也只好選擇冷漠。根據網上調查,針對“扶不扶”的問題,有44%的網友選擇了“肯定不扶”,38%的網友選擇了“不好說”,18%的網友選擇了“肯定會扶”。
不難看出,很多人已經不敢扶了。在這里,我不得不呼吁個別老人不要利用善良人的同情心。當然,我更要呼吁的是,大家不能把個案放大化,訛人事件只是少數。如果別人倒了,你我看見都不扶,那么有一天,你我年幼的子女摔倒在地、無人問津時,要誰來扶?你我年邁的父母身犯急癥、倒在路邊時,要誰來扶?中華名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被人踐踏、遭人遺棄時,我們又要讓誰來扶?誠然,正如馬年春晚小品《扶還是不扶》中所言“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我們不能讓人心倒下去,倒了的我們也一定要扶起來。我們扶起的不僅僅是摔倒在地的一個人,扶起的還是學習的榜樣和他人的信任;我們扶起的不單單是摔倒在地的一個人,扶起的更是熱心援助的憐憫之心、互相幫助的傳統美德。只有每個人都敢于伸出熱心的雙手,才能在我么自己“摔倒”時受到他人的攙扶。正是因為人心倒了不好扶,我們才不能讓人心倒下去。讓你我共同伸出熱心的手,輕輕攙起摔倒的老人,慢慢扶起倒下的人心,緩緩彈起和諧的樂章。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