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荷花綻放,圣潔高雅,嫵媚多姿。徜徉于荷塘,頓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千百年來,荷花曾惹得眾多游人在湖畔駐足流連,也曾牽動誘發過無數詩人的靈感和情思。
荷花,又名蓮花、芙蕖、菡萏、芙蓉、水芝等。宋朝以來,我國荷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北宋周敦頤作《愛蓮說》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绷炆徶邼嵡鍍?#xff0c;在眾多詠荷作品中獨樹一幟,對后世影響深遠,令世人奉荷花為潔身自愛,廉潔自律的意象。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折荷有贈》詩云:“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園。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但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泵鑼懶纳纤寄畹拿廊藘哼€在彩云間,很想折一支美麗的紅蓮相贈,她卻遠在天邊無法相見,涼風里令人惆悵無限。李白借荷花比喻純潔的愛情;孟浩然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描寫了陣陣荷香;白居易說“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來品味荷花不容褻玩的品格;鄒登尤《采蓮曲》中的“平湖渺渺蓮風情,花開映日紅妝明”和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荷葉與羅裙,一色碧綠,人面紅蓮,相互輝映,讓人分不清哪是蓮花,哪是采蓮女,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的采蓮圖,讀來回味無窮;最有哲理的,要數李商隱《贈荷花》中的“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唯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點出了紅花需要綠葉相稱的道理。
自古以來,人們對荷花情有獨鐘。于是,荷花也成了眾多詩人借以言志的意象。唐代李商隱詩的“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中,悵望江頭江水聲?!贝笠馐钦f,無論是春是秋,是榮是枯,但有荷葉便有根,因為身在情在,情在恨生,恨托枯荷,實是詩人自身情感悲秋的寫照。事實上,作者由于命運心境與情緒的低沉,故而借枯荷來抒發自己的悲憤心情。
荷花娉婷而立,翠蓋紅裳,點染了夏季中的池塘,而在詠荷的詩篇中徜徉,則充滿了無限的韻味。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