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歷年南澗火把節祭火儀式
圖為南澗歷年火把之夜
2016年7月28日,農歷6月25日是南澗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對于南澗人而言,比過年還重要。這一天,南澗“千人撒火把,萬人大狂歡”,在外工作的親人左挪右移攢假期,驅車從千里之外趕回來,共同見證家鄉的火把之夜。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時間的年輪上多了一圈彝家人對火的崇拜。傳說,火神主導火災,在南澗,點燃火把之前先要祭祀火神,求其保佑往后的日子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每年火把狂歡夜,祭火儀式則成為最奪眼球的環節。
祭火儀式一般要選擇寬闊的廣場舉行,夜幕降臨時,祭火儀式也隨之開始。南澗彝族祭火非常講究,如今還保留著古時“畢摩祭火”之傳統。畢摩究竟是何人?祭火又是如何來祭?
其實,“畢摩”是彝語音譯,“畢”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古時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畢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喪、節日、播種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著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祭火時,“畢摩”通常只用仿虎皮樣式的衣物簡單遮蓋下半身,其余部分全部裸露,并著色彩濃重的彩繪。今年“畢摩”的扮演者7月26日上午告訴我們,“我身上的彩繪主要以黑、紅、黃為主色,體現咱們彝族人民對此三色的自然崇拜。彩繪的樣式及“虎皮服飾”體現彝族人在民間有崇日、敬虎、尚黑之習俗。普遍認為太陽就是父母,老虎是祖先,所以要崇拜太陽尊敬老虎”。裝扮成這樣,如果不是事先有所了解,是絕對看不出來究竟何人在祭火的。進一步了解后得知,原來“畢摩”在祭火時候都不希望別人看到其真面目,故用彩繪掩蓋之。古時祭火者均不著任何衣物僅以彩繪遮身,如今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讓這樣的行為活動有所改變,人們略以“虎皮”、樹葉等物遮羞,但仍然赤腳。
祭火過程中,畢摩上場后,八名玉女緊隨其后。先為火神獻上果品,酒水等物,朝著南方叩拜火神。緊接著進行“取火”,南澗的祭火通常采用“摩擦取火”的方式來取得現場的第一束火光。摩擦取火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進步,火的發明是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的一項重要的發明。祭火儀式采用最古老的取火方式,體現彝族人民敬畏歷史的過程。摩擦取火成功后,“畢摩”會用剛剛取到的火種點燃祭臺的小火塘,待其燒旺后,借祭臺上的“神火”點燃祭場的大火塘。其間,玉女們要隨“畢摩”一起祭“五方”(東西南北中五方神圣),祭完之后將沾有火神護佑的各類祭品散發給在場的觀眾朋友們,據說獲得此祭品的朋友來年能清吉平安。此刻,祭場的大會已開始熊熊燃燒起來,來賓們高舉著火把在此取火點燃最大的火把——主火把。一瞬間,主火把迅速被點燃,放射出萬丈光芒,現場也開始歡呼雀躍起來,人們的激情也隨之點燃。至此,祭火儀式宣告結束。
在今年的火把之夜,科技廣場,偃月公園,燈光球場,人們將歡聚在一起,打歌、對調子、彈三玄……。大街上,開鋪子做生意的個體戶們將豎非常大的火把,火燒得越旺,則預示來年會發大財。除此之外,大人們將帶著孩子出門沾點“火氣”,小孩提著早些日子就準備好的松香,大人們幫忙帶著火把,遇到“火伴”就燒兩把,象征來年紅紅火火,學業有成。
誰說撒火把只是孩子們的玩意兒,屆時,現場大哥大姐們將沿著現場的50把大火把轉一圈呢?;鸢压澲?#xff0c;據說許愿會很靈。放飛一盞孔明燈,祈禱它能帶上夢想起航。晚上十點左右,漫天飛舞著的孔明燈,還有那50把大火把熊熊燃燒,天地間火光一片,別有韻味。激情火把夜,大家各有各的玩法。愿今年的火把節之夜紅紅火火,激情四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