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爺爺是個為人忠厚、老實本分的莊稼人,他愛土地,敬重糧食,用實際行動教育了我們小一輩健康成長,不走邪路。
小時候,家境清貧的環境造就了我吃苦耐勞、敢于迎接挑戰的堅強性格,也使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成為必然。爺爺常說,農村人嘛,始終要靠雙手從地里刨食,人離不了土地,要好好愛惜土地,才能讓土地生金啊。這句話對我印象很深,小小年紀的我當時并不能深刻地理解這句話,直到慢慢長大了,通過親身體驗,才明白了只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獲得好收成的道理。
我從小在爺爺的熏陶下,把勞動看作是男子漢應該做的事之一,尤其愛跟爺爺一起到地里。周末和寒暑假期間,我總是隨大人們到地里干活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爺爺見我愛勞動,就有意識的教我好多農活兒如何干,比如犁地、播種方面的基本常識,比如除雜草、施肥、割麥子、收麥子要注意的事項,比如碾麥子、揚場、摞麥草要掌握的技巧等等。每次看到在日頭暴曬下汗流浹背的爺爺干得很熟練很輕松的樣子,我總是想試試,爺爺就手把手地教我,讓笨拙的我體驗一把,也讓我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中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大家伙兒看我勁頭很足,都愿意教我學,我逐漸學會了不少干農活的技巧,雖然苦累交加,但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我逐漸由打下手的角色成為了主要勞力。
爺爺心里裝的民謠(或者算是順口溜)可真多呀,經常張口就來,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比如看到我干活兒性子太急,就說“不怕慢,單怕站”或者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告誡我干活時不能憑一時之勇太心急、要力氣勻著穩穩干;我經常鏟草時不小心會鏟掉禾苗,結果爺爺心疼地罵我是“不理家務事,不知生活難”,教育我一定要養成愛惜莊稼的好習慣。當發現我的理想太不著邊際時,說我“眼太高不長智,穗太高不結實”,讓我還是要結合實際想問題;當我在學校比不過別人,受了委屈時,他說“人比人沒活頭,馬比騾子沒馱頭”,讓我理解人與人是有差距的道理。記得有次晌午歇下來在地頭吃干糧時,我不小心掉了一塊玉米面餅子,心想已經粘上土了,就算了吧,不但沒撿起來,而且一腳尖踢遠了,剛巧被爺爺看見,他一下子生氣地呵斥我撿起來,還差點給了我一巴掌,隨后他從我手中奪過撿起來的饃渣,吹了吹粘在上面的土,送進了自己嘴里,還順便說了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娃娃,不要把福用腳踢了。”我才想起來,爺爺是讀了幾年私塾的呢,就為此事,他賭氣好幾天沒理我。我當時想,不就掉了一塊饃嘛,至于發那么大火嘛,但這事卻讓我長了記性,一直不能忘記爺爺對食物的愛惜和敬重。我想,可能是六〇年的挨餓讓他記憶猶新吧,他一直堅持把“勤儉節約,吃苦耐勞”這個優良家風作為對子女教育的基本內容傳承了下去。另外,為了看云識天氣,爺爺還教我民諺:“日落西山黑云起,半夜必定有風雨”、“瓦片云,雨淋淋”、“早霞不出門,晚霞千里行”等等,尤其在五黃六月天雨口搶收糧食的體會就更深刻了,真是做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讓我學到了好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爺爺常說,端哪一行的飯碗,就要干好哪一行的事。學生要讀好書,父母要當好家長,公家人就要干好公家事,農人就要操心莊稼事。有時,我干活兒敷衍的時候,爺爺就要說叨一番,還說莊稼養人呢,不要把莊稼虧了。然后,給我演示一下如何干好。在言傳身教中,他教育我要認真做事,無愧于良心。后來,在工作中我逐漸體會到認真和責任的分量,也明白了爺爺的良苦用心。我堅持低調做人、踏實工作,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好評,收獲了不少榮譽。
現在,爺爺離世多年了,但這種“先做人后做事,兢兢業業干好事”的家風,讓父輩們受益的同時,也將“接力棒”傳承給我們小字輩,讓我們也受益匪淺。慢慢地,我就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薪火相傳中,讓我永遠牢記——不管走多遠,始終不能忘本!時常對照自己的言行,加強修養,自我凈化,在忠于內心的道路上不斷強化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線,步子邁得穩健而自信。
我感恩祖輩的遺存,它已綿延成一種家風,也成為我做人處事的根基。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