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離人杯中酒、思人指上煙,是藝術表現上最常見的形式,也是最貼切的情感表達方式。每當故友相逢或分別之時,總要借一杯水酒聊以澆滅相思之苦,而每當陷入沉思或神游之時,又總要借一支香煙的繚繞去承載蕩漾的思緒。故有,“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和“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蕩氣回腸。至于對香煙的描述,更是堪作畫龍點睛之筆,比如:毛主席點燃一支煙后的運籌帷幄,魯迅先生在一支煙中思念藤野的文字。
前兩年,有對香煙深惡痛絕者,怒批藝術表現也要注意社會影響,遂提出:取締電影中關于毛主席持香煙研究戰略的鏡頭和魯迅先生持香煙端坐的雕像,這讓輿論為之困惑,想不出毛主席和魯迅先生的形象若是沒有香煙的旁襯,還有沒有其自身獨特的神采。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有些滑稽的,所以之后反映偉人歷史題材的電影中和魯迅先生的那座雕像仍舊有香煙的影子。
魯迅先生好煙是眾所皆知的,這既是歷史,也是個人魅力所在。在中學時,每讀到《藤野先生》,都會為那一段文字大呼精彩: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在這段文字中,煙氣雖是背景,但卻加重了魯迅先生的情感噴薄,反而是不可或缺之物。想來,魯迅若神靈有知,還要加一些文字,讓更多的所謂“正人君子”之流深惡痛疾吧。
香煙這個東西很奇特,更多時候是超越了其本身價值,而上升為一種思想上的偏好,所以那些寫歌的很愿意將香煙作為情感的宣泄物。李宗盛寫《煙》:像是漆黑夜空里的節日火焰,一陣歇斯底里然后只剩煙;陳超寫《煙》:把你的名字寫在煙上,點燃吸進你心臟靜的地方,我會用歌聲緩解憂傷,抽著你的煙畫你的模樣;羽泉寫《煙》:這一顆煙,幻想中點燃,每一層空氣,如時光飛散;方文山寫《抽完這根煙》:點燃一根白色香煙,想起你的永遠從未出現。狠狠的抽完這根煙,發誓不再為了想你而失眠,但煙霧卻彌漫出你的臉,彌漫出那一段從前。狠狠的抽完這根煙,為何對你思念卻燃燒不完全……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喜歡哼唱那首辛曉琪的《味道》: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襪子和身上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煙草味道,記憶中曾被愛的味道。這段歌詞中,最經典的一句就是“手指淡淡煙草味道”,因為僅這一句就非常活脫地把一個有些霸氣的男人刻畫出來。而“手指淡淡煙草味道”也是整首歌中所有味道的中心,讓人想念的出發點。年輕時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吸煙的男人才有魅力。我想,這也是《味道》從另一個側面詮釋吸煙男人魅力所在吧。
文學和藝術都喜歡抓住細節而見微知著的,八十年代初,由柯云路成名作《新星》改編的電視劇中曾有這樣一個橋段,一位老領導不厭其煩地教育李向南,抽煙時切不可隨隨便便地彈煙灰,那樣會讓別人覺得你驕傲自滿,應該輕輕的在煙灰缸上將煙灰抹掉。從這個細節中,你能夠清晰感受到那位老領導的謹小慎微,這就是借物的妙處所在。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藝術上沒有了香煙,很多描述都將歸于平淡。因為最具表現力的香煙已深入藝術家的骨髓,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若是非得要將香煙從藝術中剝離出來,藝術的生命將很難存在。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