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麗春五月,我們來到云南元謀縣涼山鄉的一個偏遠山村,讓浮躁的心走進了一個得已平靜的角落。
雨季初到的緣故,空氣里總是有些潮濕的味道,夾雜著樹木禾草的芬芳。那一座座崇巒疊嶂的山峰被青翠包裹,其中懸浮著淡淡的霧靄。喚醒這片村落的是那啾啾的鳥鳴,時而歡快,時而婉轉。是誰家屋上升起了炊煙,裊裊如絲。我看見半山腰的民屋里走出了人影兒,走上那條山中小路,跨過田埂走進那片梯田。
若說,這是一幅絕妙的民俗畫卷,可是世上又有哪個畫匠能將鄉間的美景描摹如斯呢?
80年代初,涼山人響應號召,在山間梯田上種下了第一株烤煙苗。外地遷徙來此的涼山人初嘗試種烤煙時,個個是“摸著石頭過河”——平整煙地,培育煙苗種到山窩窩,采摘烘烤,分級扎把……雖然煙地離村子遠,要走一段山路,但他們不怕苦,拖家帶口把那幾畝甚至幾十畝烤煙當作金貴的孩子來精心照料。多年來,為當地群眾提質增效種出好煙脫貧致富,各級黨委政府及煙草部門高度重視,組織干部職工進村入戶將烤煙種植科技措施推廣到農家,將集約化育苗代替分散育苗,將機械化深耕代替人挖牛犁,將密集烘烤代替舊式烤房,一群涼山人就這樣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技術員的指導下,慢慢積累種植經驗,起早貪黑的在山坡上打理著這些寄托著無限美好希望的煙葉子。如今,涼山人又成功將煙苗移栽從膜上轉移到膜下,種出的煙葉一年比一年好,口袋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那是村長的家,村長帶著我們年年種煙,煙年年好”,順著村民老王指的方向,正是剛才那半山腰的民屋小院兒,他又指指剛才走進那片梯田里勞作的兩個身影,“看,他和兒子在栽煙呢。”
村長老了,腿腳顯得不靈便。但他眷戀,他愿意帶著村民種煙,煙葉讓全村人脫貧致富,煙葉讓村兒里的孩子有了學費。他不愿離開,離開他的土地似乎就是在剝奪他的生命。
兒子剛二十,很年輕。最初,他似乎不愿接受種煙的辛苦,父親的話也不愿多聽,自己也不愿多講,一個人默默勞作。然而隨著時間的消逝,兒子看著拉煙去煙葉站滿意而歸的村民,看著鄰家小林子換了新書包去學校,看著二嬸兒買了新手機和遠房親戚拉家常,他漸漸理解了父親,體會了他的辛苦。
看著父子倆在煙地里打塘、栽煙、灌塘,聊一會兒天,抽一支煙,一點一滴,一言一辭,看似平淡辛勞的煙葉種植之路,已將往日隔閡的代溝變成了兩代人呵護前行的心靈之旅。
“對了,村長有條特別乖巧的狗。”我們順著老王的目光找尋——瞧,在煙地里,它時而陪同兒子前行,時而圍繞父親跳躍,時而“汪汪”叫兩聲,愉悅而不知勞累。那狗是有名字的,小家伙兒叫“石頭”。它有靈性,他懂父子的心。父親與兒子在田間勞作,它會守候在父子身旁,陪著他們侍弄煙葉,用它的身子蹭他們的褲腿,時不時還撒個嬌。
“有時,它也會獨自端坐在家中,遙望著門外的山間,靜靜等待勞作歸家的主人。”這對父子以及這片熟悉的田地居舍便是石頭生命的全部。
那山,是群清靜幽雅的山。
那煙,是片金黃致富的煙。
那人,是些勤勤懇懇的人。
那狗,是條忠實善良的狗。
為那山,為那煙,為那人,為那狗,為那一片風景如畫的山林與煙地,為那吃苦耐勞的毅力和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我已熱淚濕眼,感動暖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