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中國煙草市場編輯整理 1950年11月2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悄然渡過鴨綠江,準備在幾天后發動第一次戰役,中南海彌漫著緊張的氣氛。然而焦急等待前方戰報的毛澤東,卻抽空批閱了食品工業部部長楊立三送來的一份關于國內卷煙業發展狀態的報告。在報告上,毛澤東親筆批示:
所有黨政人員一律不要用外國及外商的紙煙,亦最好不吸私營紙煙。
批示寥寥數語,卻成為新中國卷煙業格局發生巨變的前奏。
事實上,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一直關注國內卷煙業發展狀況。1950年初,他就曾向楊立三等人“抱怨”國產香煙質量不夠好:
現在做的紙煙質量總比外國人制造的要差,要拿點好煙招待外賓,但紙煙兩面沒有中國字,都是外文,很不好。要一種較好的煙出來,不用一個外國字。
卷煙業的困境
毛澤東一語道出中國卷煙業的現實困境。新中國成立初期,正處于外資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國營企業并存的歷史過渡時期。除東北地區外,上海卷煙業作為全國生產銷售中心,此時卻遭遇了史上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減產風波。
1949年,上海市內共有煙廠122家,有頤中、花旗兩家外資企業,國營僅有中華一家,其余皆為私營企業。作為當時中國為數不多且基礎良好的輕工業,新政權非常重視卷煙業的接管工作,為此專門建立煙草接管組。在接管的同時,也希望能保護卷煙業的正常發展,但卻迎來了事與愿違的行業狀態。
1949年頭4個月里,上海煙廠總產量為43萬箱。5月上海戰役爆發后,卷煙產量暴跌。據統計,1949年上海卷煙全部產量僅有84萬箱,比1948年驟降了三分之一。到了該年底,原料物資價格繼續猛漲,卷煙生產成本高于市價的剪JJ差,廠商生產越多虧損越大。大部分煙草企業都不得不減產降低成本以度時艱。據中華煙廠和華東軍政委員會相關部門組織的調查顯示,當時上海卷煙企業大致可分為六種情況:能繼續生產者36家,無力生產者20家,要求歇業者10家,已遷廠者4家,業已停工者6家,無機器設備或從未開工者10家,其余皆處于半停頓狀態。卷煙從業者驚呼:“這是上海卷煙工業前所少見?!碑敃r上海地區單卷煙工人就有四萬之多,煙店打工者至少三萬,連帶上下游就可能有三四十萬人受停工減產的狀響。
解放初期,卷煙稅收約占全部貨物稅的65%至70%。卷煙產業的不景氣直接導致了新政權稅收的萎縮。這一情況很快引起了中共高層的關注。在中央財經會議上,分管財貿工作的陳云要求華東局:“力爭上海主要行業(紡織、印染、紙煙等)的開工率維持到三分之二。華東的紙煙可到全國各地去銷,使上海的卷煙廠盡量恢復生產,以增加稅收?!?/p>
全國卷煙工業會議召開
1950年7月,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與食品工業部決定召開全國卷煙工業會議。這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次嘗試通過從業者大會的形式來解決行業整體問題并討論行業未來走向。收拾卷煙業的“爛攤子”,克服停工減產的困境,是會議上亟待解決的難題。
7月18日,食品工業部大禮堂,各地煙草企業代表共96人參加新中國第一屆全國卷煙工業會議。各區代表中,華北區31人,人數最多;其次為華東區29人。而華東區的代表中,就有21名來自上?!鳛槿珖頍熒a的中心,上海也成為參會代表最多的省市。食品工業部副部長宋裕和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講話,希望參會代表“懷著最高熱情來解決目前卷煙工業上存在的問題,這象征著全國卷煙工業的大團結,展開了新中國卷煙工業光明的遠景”。
當時,全國卷煙工業正處于“一國兩制”的狀態,東北地區已開始實施“市場專賣制度”,而關內則保持“自由產銷、自由貿易”的運營狀態。在中央主管部門看來,煙草業的自由產銷無疑是“盲目的無政府狀態”,是當時卷煙工業中“最嚴重的現象”,且“自由產銷”常伴有“生產力過剩”、“偷稅漏稅”等問題。
于是,如何通過計劃的方式來有效統轄整個市場,順理成章地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毛主席的批示
全國卷煙工作會議之后,外資及民營企業占據行業主流的業態未徹底改變。正當有關部門難以繼續推動卷煙專賣制度之時,毛澤東的表態使整個形勢逆轉,繼而又使得卷煙行業的改造急速開始。
會議結束三個月后的1950年11月21日,食品工業部副部長宋裕和向毛澤東呈交部長楊立三關于全國卷煙行業概況的報告。在此前天毛澤東恰好通過楊尚昆向食品工業部詢問國營香煙的質量。于是,在呈上報告的同時,楊立三特別交代宋裕和捎上幾條“華東公營飛馬煙公司”的滬產卷煙,請毛澤東試抽。
抽了國產、“飛馬煙”,毛澤東非常滿意。于是,他親筆題寫了本文開頭的批示。獲得毛澤東的首肯后,一度倒掛的卷煙改造路線有了定論——國營卷煙成為改造方向。不久之后,上海國營中華煙草公司喊出了新的廣告口號:“國營煙廠是人民的煙廠,人民應該吸自己的香煙?!币粓鰧ν馄?、私企卷煙業的改造拉開了大幕。
外商煙廠成為第一批改造接管的對象。1951年1月22日,中財委主任陳云委托輕工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龔飲冰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接收外商頤中煙廠問題。1950年12月,政務院批準接受頤中煙草公司的轉讓要求。雙方隨即圍繞轉讓問題,展開了多輪談判。時任私營企業局局長的薛暮橋回憶:“當時外資的頤中煙廠已失去在我國壟斷煙草供產銷的特權地位,經營虧損、資不抵債,自愿交給中國經營。”1952年4月2日,頤中最終同意了政府提出的轉讓契約。
與此同時,政府逐步收緊私營煙廠的原料供應,希望私營煙廠更多地承擔原料采購、分配的經濟成本。陳云曾指示上海市有關方面:“現在有些資本家有這樣的想法:政府搞重工業,他們搞輕工業,政府搞原料工業,他們搞制造工業,包袱都要你背,他們賺錢,我們當然不能這么辦?!?/p>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頒布《專賣事業條例(草案)》和《各級專賣事業公司組織規程》?!稐l例》第二條明確將“卷煙用紙”納入國家專賣品范圍。至此,煙葉、卷煙紙等卷煙生產最重要的原料皆已納入國家的計劃軌道。在掌握原料渠道后,國營卷煙廠開始獲得國家更多的政策傾斜。
1952年,上海卷煙工業公私比重發生逆轉。私營企業的產量比重從1951年的72%降至1952年的24%。相較于上海其他工業領域,卷煙工業則成為全市私營企業比例下降最快的行業之一,卷煙行業幾乎是在短短一兩年間率先迎來了全面改造。截至1954年,上海卷煙工業通過一系列改造、兼并和接收后,全市剩下了23家大型企業,其中國營合營企業為7家,已占上海香煙總產量的三分之二。1955年底,上海的私營卷煙企業悉數被接收或進行了公私合營。
全國卷煙產量大增
煙草專賣制度推行后,上海卷煙工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1954年時上海的卷煙產量幾乎占全國產量的二分之一。華東軍政委員會曾在1950年的報告中認為上海卷煙工業僅需要13826人,經過行業改造運動后,上海卷煙業的職工總數達到了24793人。上海國營卷煙企業實力不斷壯大,上海重新成為全國卷煙工業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與銷售中心。
從全國情況來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全國卷煙生產也猛增了66%,生產成本則降低了19%。兩者一來一去,卷煙業成為全國增長最快、贏利最豐的工業領域之一。
卷煙業的稅收成為了新中國不可缺少的財政收入。宋裕和亦說:“卷煙工業過往是帝國主義、官僚資本掠奪的工具。今后則應為人民祖國積累資本、增加收入?!泵珴蓶|、周恩來、陳云等領導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關心卷煙業,緣由亦在此。
1960年代初,為了對煙草工業實行更為集中的管理方式,正式成立了中國煙草工業公司,而市場專賣制度也運作至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