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誠實、守信,是為人之本、處事之根、立世之基。而在現實生活中借錢不給借物不還,有規不守有章不循等等違諾失約不講誠信行為,比比皆是,屢見不鮮。不守誠信的現狀凸顯了當下人們思想道德滑坡,并已形成社會一種普遍現象和不良風氣。也往往因為某個個體在生活中,尤其在經濟往來方面的嚴重失信行為,導致整個社會信用環境逐漸惡劣,人際間出現了互不信任的誠信危機,有時會給我們的經濟生活帶來諸多尷尬。
我的一個同事和我處的如“鐵哥們”,10多前其做生意的弟弟年關進貨,手頭資金周轉困難,找到我借幾萬元以解燃眉之急。咱是工薪階層,上有老下有小的,一時哪來的那么多錢借給他呀。可咱寧可自己心理為難也不讓臉面無光,硬著頭皮接下了這單“生意”,自己東挪西借的湊足了幾萬元,他高高興興地拿錢給他弟弟進貨賺錢去了。可等到約好還錢的時間,人來了錢卻“沒來”,理由很充分就是等到貨款回籠后再還。后來,我的債主找上門來索債,無奈之下替他將錢還清后,我這個債主無數次的電話都變成了他一個又一個的承諾“白條”,期間人家既購房又買車,好像壓根就沒有欠錢這回事。再后來的態度就可以想象了,時至今日也未能償清。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遇到過類似此等“老賴”的情況和經歷。事實上,人們居家過日子難免一時因手頭拮據向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相互借些錢財應急,紓解燃眉之急,緩解眼前生活之困。如此種種拆拆借借、“拆東墻補西墻”的行為人人都曾有過類似的境遇,俗話說的好:“家趁萬貫還有措手不及”呢,何況你我的手頭還不寬裕。就是這樣再普通不過的經濟往來,有些人卻將其爽約行為視為“不拘小節”的平常小事,而常常令你我的生活好生尷尬。不幫忙吧,熟頭巴腦低頭不見抬頭見,無論從臉面上還是心理上都過意不去,幫了忙借了錢等要錢時臉卻鬧翻了,一切情誼都會瞬間“灰飛煙滅”。同事間、朋友間、親屬間等等相互之間霎時會形同陌路,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難道世上還有幫人的不是嗎?互相幫助、古道熱腸所表現出的善行義舉彰顯了我們“團結友愛、誠信友善”的中華民族精神。
但在利益多元化、觀念多樣化的現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和處事行為方式,以及思維定式和個性的選擇。有的人不管情義與信用,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自己的小算盤,囿于一己私利,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和處境。對于此類人,誠信已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種不講仁義不守信用的不良行為和“背信棄義”不良之舉導致人為的信任危機,令善良守信之人在幡然醒悟中更加警醒、進而增強警惕性和自我保護性,從而造成現在社會上、人情往來間的相互“設防”、“世態炎涼”和淡漠薄情。因而,對失信者說“不”不是偶然的小題大做,更不是什么“刁民”“另類”所為,而是善交好為之人懂得自尊與權利的保護。
講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遵循道德觀念,恪守誠實守信,講誠信、守信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振興之本、國家昌盛之魂、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興旺發達之根,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
“民無信不立”,是幾千年來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理念,它在不斷推進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發揮著歷久彌新的作用。古人尚且如此用“誠信”來丈量人們的行為,而現時代高度文明境況下的人們又是怎樣用“信義”去詮釋其內涵呢?無數事實證明,誠信是一個人應具備的良好品質,是人生的無形資產,講誠信的人,給人以安全感,讓人感到放心。一個人如果要得到他人的信賴和支持,必須以誠待人、以心交友,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自私利己”是人的本性。一個人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有的人卻不惜自毀聲譽,一點點物質利益與聲譽相比孰重孰輕,失信于人的人都是心知肚明,揣著明白裝糊涂,只能說是其“擅于”利用別人的善良“趁火打劫”。為了短期的眼前的蠅頭小利而丟掉了誠信的人,不可能做好人,也難以處世。假若不守信成為背信棄義之徒,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與沒有誠信的人交往,是十分危險可怕的,失信于人者一旦處于困境,無疑將“作繭自縛”,更沒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必將寸步難行,只能坐以待斃。古語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彼此信任,好事好辦、難事易辦、繁事簡辦;否則,好事不好辦、簡事也難辦、繁事更不辦、凡事都不辦。所以,凡人凡事都不應失去為人處世準則,失信于朋友失信于他人的人,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
講誠信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講誠信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原則,也是一種可貴的善良和美德;而不誠信,卻是一種惡德。道德是信用的支撐,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一諾千斤”成為自古以來信守承諾的典范,一句承諾別人的話也許算不了什么,但是它卻包含著別人對你的信任與否。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有用“三杯吐然諾,王岳倒為輕”來形容承諾的分量比大山還重的論斷。
我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的禮儀之邦,明理誠信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講誠信重信義的故事不勝枚舉。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張變法。當時戰事頻發、人心惶惶,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賞之下終有勇夫,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后,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起了威信,而商鞅推行的變法很快就在秦國推廣開來。新法的實施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因此,講誠信,承諾必踐諾是為人處事的一種美德。
講誠信是為人處世的一種責任。“待人誠摯,尤重信義,言出必行,不計得失;應之于心,遵之于心”。這是我國當代杰出的寫意花鳥畫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李苦禪對“誠信”理解的最高境界和一種為人處世的責任使然:不是簡單地有信于人,更要有信于己。
人無信不立。誠信誠實是一種力量的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誠信缺失、道德缺失、品格缺失的人,不論你傷及了誰,雖自己一時得意慶幸或幸災樂禍,但傷及的永遠是自己,也許當時沒有感知、感覺或感受到,而它總有會繞回來與你“算賬”的那一天,都會驗證“言不信者,行不果”的預言。
《伊索寓言》里《牧童和狼》中的那個牧童,在山上放羊時閑得無聊,三翻五次地去欺騙村民“狼來了”。當善良的村民們趕到山上時,牧童卻看著受騙的村民“哈哈”大笑。當狼真的來了時,因為他屢次欺騙村民,村民們都對他失去了信任,誰都不去救他,不僅羊被狼吃了,最后連自己也被狼吃了。
由此可見,抱誠守真的誠信行為是為人處世的一種責任。誠實和信任在回報遵守諾言人的同時,欺騙別人也是永遠不會有好的下場,也是一種因果報應。
誠信是為人處事的無價之寶。現實生活中,人們無一例外地感受到當下社會存在的誠信危機,人們不愿如此,但都無能為力無力改變現實。即使是做著無誠無義之事的人也渴望著人與人之間那份源自內心的真誠。人們都已被《皇帝的新裝》這種見怪不怪的社會現象磨平了棱角,不再會為真心實意幫助他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而是往往有種難以名狀的受人欺騙、愚弄的感覺。猶如當今很多人看到滿街都是乞討者,雖看似可憐兮兮的,但很少有人去幫助一樣,絕大多數乞討者丟掉廉恥,裝瘋賣傻,自毀其身,其形可憐、其言可悲、其心卻難以讓人給予憐憫。有些人僅有的一點善良之心被功利世俗所吞噬,以致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互相幫助,也失去了“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中華傳統美德,突顯的卻是帶有欺騙性、狡詐性的無德行為。因此,講誠信、講真誠、講誠信是為人處世的無價之寶,是人生的無形資產,也是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
目前,社會對失信者無約束機制,也無制約措施,個體更是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從而導致個別人不守信用、不守誠信已成為一種習慣。在倡導全社會公民講誠信的大環境下,我們每個人不能只當“看客”、“說客”和“政客”,要從自身做起。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即使你擁有才高八斗的才能、地位的高大上,又有健壯的身體和萬貫家財,可因為你沒有誠信,辦事不靠譜說話總離譜,承諾從不兌現,在別人眼中你只不過是一個言而無信的小人罷了。別人不會欣賞你,仰慕你的博學多才,而會遭到人們的奚落和諷刺,甚至是鞭撻。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誠信、善良是心靈的指南針,讓我們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如果對人誠實,以誠相待,會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誠信實在的良好印象,每當遇到些好的事情時往往要優先被想到。否則,難以信賴的人是很難贏得他人的好印象。我們的思想境界不應隨著社會不良風氣的發展而滑坡,應自覺抵制其言其行。要從自身做起“講誠信講信譽”,還社會一個文明誠信、和諧溫馨、坦率真誠和相互信賴的清風正氣,讓人們的經濟生活不再尷尬。
應著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全方位的明確的信用對應制度,以此遏制當今世風日下時人們的思想道德逐漸衰退,包括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者,讓遵規守紀、誠實守信成人們一種良性習慣。不僅應從小事抓起,從細微之處做起,使違規者即便是小規也沒人想違、敢違,加大誠信宣傳,營造讓“誠信者暢通無阻,失信者寸步難行的良好社會氛圍。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對一些失信者尤其是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失信就失位、無信者就無位,使失信者受到應有的懲戒。信守承諾的約束,提高全民的誠信道德意識,使誠實守信成為全民共同遵守的自覺行為規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