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明清時期,廣州是全國重要的通商口岸。清代以來,西風東漸,源于古希臘的外廊式建筑“十三夷館”——騎樓的雛形,開始傳入廣州。
光緒十六年(1890年),一些在廣州經商的江西遂川籍商人回到家鄉,在大汾鎮(古稱汾江)興建商鋪經商。“十三夷館”——騎樓,由此在遂川大汾出現。
大汾鎮(古稱汾江),位于遂川縣西部,因歷史悠久,而獲“遂川西部文鄉”之美譽,境內歷史文化古跡不勝枚舉,已存世120多年之久的騎樓古街就是其中之一。大汾騎樓街由街、巷、院組成,其街道主要由西向東作為骨架,其他巷道主要分布于大街兩側,形成不規則或潛規則網狀,形若鳳凰單展翅。
據《遂川縣志》記載,騎樓街長350余米,寬10米,從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開始修建,主要有三圣宮路、古西門街(今大汾中學住宿樓)、東門路(今農貿市場出口)。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遂川縣令主持修葺騎樓下街,夯土加寬加高舊有磚墻、防火墻等處。宣統3年(1909年-1911年),老街以十字路口開始形成騎樓一條街。宣統末年,上下街聯為一體,從此,騎樓一條街全部形成。
我得知騎樓還得感謝一驢友相告,后兩次赴遂川大汾鎮探尋古街,用我的鏡頭記錄下雖歷經百年滄桑,而今街道仍然繁華,民風依舊古樸的騎樓老街。
古街青瓦翹檐,古樸雄渾,毗鄰相連,蜿蜒百米。
騎樓街雖經百年滄桑,如今依然鋪面林立,商賈云集,每到圩日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走入騎樓街的一戶人家,整棟房屋用木板和泥土建造而成,樓面和屋內有彩繪或浮雕,門庭窗欞,花雕精致典雅,栩栩如生。
每當圩日,當地百姓或找老剃頭匠剃個頭、修修臉、掏掏耳朵,或要幾小碟客家浸菜、一杯茶擺下龍門陣,悠然自得。而嬉鬧的孩子可以爬上店鋪柜臺,而老板任其玩耍全然不顧,好純樸的民風。
近期,反映百年名茶“狗牯腦”發展足跡的電影《神茶》在此地進行拍攝,騎樓街成為原汁原味的古街拍攝基地。大汾騎樓名街作為古舊建筑文物現已進行保護,為當地子孫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