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的時候,一些人的做法不禁讓我想起南宋林升的那首《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高宗南渡后,偏安東南一隅,國家正值動蕩,而有些人卻依然沉醉于歌舞升平中,對國家前途抱著冷漠的態度。《題臨安邸》中所諷刺的現象,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思想和態度上的不嚴不實,不能將個人融入到形勢當中,反而蒙蔽了他人的視線。
我始終這樣認為,不能為國而憂者算不得好國民,不能為企而議者算不得好員工。因為,不能為國而憂者是不會關注國家的命運的,不能為企而議者自然也不會為企業盡心做事。哪怕你的見解有偏差,只要你積極主動的出謀劃策,就會提供借鑒,這是發展中最需要的東西。但如果大家都在漠視,沒有思想的浪花,結果就必定是一潭死水。
在古代,“輿”的本義為車廂,即指車,轉義為轎。“輿人”本指造車的工人,后引申為推車的人或抬轎的人,又在詞義演化中泛指眾人。何為輿論?即“輿人之論”,指眾人的輿論、意見或看法。你想想,若是沒有議論,也就沒人為你推車了,你還怎么走、怎么發展?
唐太宗之所以能開辟“貞觀之治”,重要的一條就是善于廣開言路、廣納諫言。唐太宗讓你說,鼓勵你說,即使你說的不對也不要緊。用唐太宗的話講:他說十句有兩句是對的,我就采納。假如我去制止他,這樣一傳出去,說朕對別人的諫言還會反駁、批評,此風一起,以后誰敢諫言?唐太宗的做法早在戰國時期就被齊威王使用了,齊威王在鄒忌的勸導下,堅持開門納諫,廣納群言,勇于知過、改過,從而贏得了民心,安定了天下。可見,眾說對于一個國家又多么重要。
眾說的好處就在于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見解,正所謂兼聽則明,將不同的見解進行歸納總結,找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東西,并加以改正,才能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若是大家都沉默,或是沒有不同的見解,一味的歌功頌德,人就會處于麻痹當中,并沉淪下去,這也是偏聽則暗的道理。
眾說其實就是廣開言路的表現,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政治行為,我們不能圖一時之功、謀一時之策、行一時之為,而去阻止眾說。反過來,我們應該學會“求言”,求大家去說,求大家去議,這樣我們才能開闊視野。黨的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都要求將廣開言路制度化、長效化,并著力創造一個廣開言路的良好環境,構建出一個甚至幾個有效的求言、納諫的群眾參與平臺,著力構筑收集基層實際、基層聲音的綠色通道,使人人有想對企業說的良策、建議甚至意見,都能讓決策者聽到或看到,然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以實施。
俗話說: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就是說:百姓如看到堯有過失,就可以擊鼓諫言;舜樹木頭,百姓可在其上刻寫舜的過失,舜看后則改正。我們應該充分借鑒堯舜的廣納諫言的做法,修正己之身,改誤己之過,這樣我們才能日漸充滿活力和健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