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張英(1637—1708),康熙六年進士,十二年任翰林院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康熙十六年入值南書房。供職勤謹,應對稱旨。康熙稱其“有古大臣風”,后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民間俗稱“宰相”。張英修書讓地,終成“六尺巷”的故事,特別給人一種要善行天下的啟示。
張家與吳家比鄰,兩家之間有一塊空地。也許在張家建房期間,吳家越界侵用,以至引起了一樁產權紛爭。張英接悉家書后,批小詩一首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舉重若輕,語氣平和,輕描淡寫卻寓意綿長。家人閱后立即讓地三尺,吳家見狀感動悅服,也撤讓三尺,于是就空出一條六尺巷的巷道。六尺巷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張英的一封家書化解了鄰里之爭,“讓他三尺”的謙讓美德,讓出了一條溢彩流光的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也伴隨著宰相遺風廣為流傳,成就了一段佳話。
張英博學廣識,著述頗豐,其家訓《聰訓齋語》以“立品、讀書、養身、擇友”為主要內容,要求子孫“務本力田、隨分知足”,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讀書、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他把家訓概括為四句話: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其核心理念就是要求子孫廉儉禮讓,謹言慎行,勤苦讀書,樂聞規勸,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英之子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歷任文淵閣、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及戶部、吏部尚書。入仕為官長達50年,“歷得三朝,遭逢極盛”。張廷玉寫了《澄懷園語》,旨在繼承其父張英的治家為官思想,同時告誡子孫后人為人要善良,不可生惡念;為官要廉,不受非分之財。
張英、張廷玉父子兩代官至宰輔,均提倡“廉”當頭,著實值得人們深思學習。封建社會的官吏都能注意做好事,修善心,廉潔做官,這對于今天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人們是有教育、啟發意義的。一個人,千萬不要當欲望的奴隸、金錢的俘虜,要講究道德、遵守法律,用禮讓溫暖中國,讓善良成為時尚,以廉潔鑄就偉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當前,煙草企業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牢固樹立“兩個至上”的信念,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以及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沖擊,堅持自律自強精神,嚴格執行國家法規制度,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提升煙草行業形象。要不忘“六尺巷”的故事,自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慎獨、慎微、慎始、慎終,把各項工作不斷推向前進,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