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煙草企業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堅決扛起國有企業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幫助幫扶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共同繪就出一幅“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秀美畫卷。今天,讓我們一起看一下部分幫扶村發生的變化。
產業興村氣象新
“我們種植的小米椒豐收啦!”近日,在河北省行唐縣南件村辣椒種植基地里,河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駐村第一書記田永謙興奮地介紹說。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強產業支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自幫扶工作開展以來,河北省局(公司)駐村工作隊立足村情,充分整合資源,發展集體產業,提高村集體收入,積極探索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路徑和方法。
駐村之初,工作隊了解到,最近幾年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村集體經濟收入偏低,影響了村里人居環境整治等公共事業的發展。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變“輸血”為“造血”。工作隊分析村里現狀,找準問題癥結,把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作為工作突破口。他們與村兩委反復研究,逐步形成了集體流轉土地、實施規模種植、發展特色產業“三步走”壯大集體經濟的工作思路。
為了有效解決村民作物種植分散、耕地資源配置不合理、收益率較低的問題,2021年10月,工作隊指導村合作社從村民手中流轉成塊耕地200畝,先種植優質小麥190畝、黑小麥10畝,收割后又種了優質玉米。今年2月,他們利用工作經費流轉土地14畝,種植小米椒,逐步擴大特色種植產業規模。
村民們在精心料理小米椒。
“我們通過流轉土地、做強產業支撐,今年已為村集體增加了60多萬元的收入。”田永謙算了一筆經濟賬,優質小麥收入26萬元,10畝黑小麥通過委托深加工,收入3萬元;秋季收獲的玉米收入26萬元,最近喜獲豐收的小米椒收入6萬元。這徹底扭轉了村集體收入微薄的現狀。
此外,發展產業還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小米椒種植為例,從大棚育苗到收獲,為全村提供了100多個臨時性崗位。
集體收入增加了,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一方面將其用于改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進一步擴大流轉土地規模,探索“小麥+玉米+大豆”等特色種植模式,開展農產品深加工,農民增收有了新途徑。
(蘇維民文/圖/視頻)
彝家村寨展新顏
古樹蒼勁、青山如黛,初冬時節,遠眺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法依哨村,宛如一幅寫意山水畫。
透過造型別致的圍墻孔看過去,法依哨村好似一幅畫。
法依哨村黨支部書記王文英的家就在村口,是一幢白墻青檐的磚混結構二層小樓。走進院子,拱形圍墻上方擺滿了金黃色的干玉米棒。圍墻上鑲嵌了3個小汽車用的舊輪胎,輪胎下沿內裝著泥土,上面種著花草。“這是我老公照著網上的資料,自己動手做的。”見不少人對圍墻精美的造型很感興趣,王文英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
法依哨村是一個彝族聚居村,多年來,該村在彌勒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幫扶下,修建了水池管網和上百口地邊小水窖,有效解決了常年缺乏生產用水的難題。依托這些基礎設施,村里探索推進“煙葉+糧油作物+蔬菜”多元化產業模式。2021年,全村戶均年收入超過6萬元。
今年,為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根據當地實際,紅河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將法依哨村的連片耕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得知這一消息后,王文英和村干部們高興了好幾天。
王文英的家。
土地流轉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先決條件。此前,一些村民的思想轉不過彎,認為土地流轉出去后,會出現“飯碗難保”的問題,導致全村土地流轉進度緩慢,原計劃年內動工的一些項目不得不暫停。
為引導這些村民轉變思想觀念,王文英和村里的黨員帶頭將自家土地流轉給了村集體。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全村800余畝土地順利完成了流轉。
按照規劃,法依哨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后將具備推廣滴灌技術的條件。雖然眼下還在推進階段,但王文英和村干部已對這片高標準農田的用途做好了規劃:在穩定煙葉種植面積的同時有序種植大麥、油菜等,并引入企業共同種植芥藍菜;利用當地離彌勒市區不遠、交通便利和森林覆蓋率高的優勢,積極探索發展鄉村旅游,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王文英拾掇圍墻上的干玉米棒。
日子越來越好,不只體現在村民們鼓起來的“錢袋子”上。最近兩年,法依哨村有10人考上了大學。一幅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法依哨村徐徐展開……
(鄧楚瑜文/圖)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