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在當前全國煙葉生產普遍過熱,面臨超種超收的嚴峻形勢下,今年4月8日,國家局下發緊急通知,要求把控制總量擺在煙葉工作的首要位置。作為煙葉總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優化煙葉結構、開展不適用煙葉處理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保障煙農利益,實現煙葉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
近期,吉安煙葉生產已全面進入下部不適用煙葉田間處理階段,下部葉采收烘烤即將拉開序幕。今年是吉安煙區全面開展不適用煙葉處理的第二年,通過兩年來的工作實踐,筆者就吉安煙區的不適用煙葉處理技術作一些淺析。
一、總體要求
(一)堅持需求導向。隨著基地單元建設的推進,各煙區都有自己對口供應的卷煙工業企業,工業原料需求是優化煙葉結構的立足點和出發點。要找準卷煙企業的原料需求來組織煙葉生產和收購,努力將不適用煙葉消化在生產環節,增加上等煙比例,實現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的總體平衡,進一步提高優質煙葉有效供給能力和煙葉資源配置效率。
(二)堅持服務煙農。保障煙農收益是不適用煙葉處理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落腳點。要緊緊依靠當地黨委、政府,認真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尊重煙農意愿,努力把行業需求變成煙農的自覺自愿行動,嚴格落實補貼政策,充分調動煙農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堅持標準化操作。要在遵循煙株生長發育規律基礎上,明確不適用煙葉處理范圍,細化打頂留葉技術措施,合理確定單株留葉和采烤葉片數量,將含B4F在內的下低等煙比例控制在5%以內,將工業需求較少的B4F、X3F兩個等級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
(四)堅持規范運作。按以煙農或合作社為實施主體、鄉村兩級協調督促、片區煙技員落實到田的要求進行。在下部和上部葉處理結束后及時會同鄉村兩級干部與煙農現場驗收并分戶造冊登記,煙站組織人員遂戶檢查驗收,縣局(分公司)組織人員對每位煙技員責任區內的煙農進行復查驗收,市局(公司)對50%以上田塊進行抽查驗收。
二、技術操作規程
(一) “不適用煙葉”定義:不適用煙葉指煙株正常封頂并清除2-3片奶腳葉后,卷煙工業不適用的、需在田間清除處理的下部葉和上部葉。主要包括煙株底部因光照不足、發育不良、內含物不足,預計烤后品質較差,不具備烘烤價值的2片下部葉,以及煙株頂部開片不良、長度不足、結構僵硬、烤后品質較差的 2片頂葉。原則上常規生產中需清除的黑暴煙、病殘葉、奶腳葉(胎葉)不列入不適用煙葉范圍。
(二)技術要點:
1、下部不適用煙葉處理應在煙株打頂抹杈留足葉片5-7天內完成實施,每株清除2-3片鮮煙;
2、不適用的上部煙葉處理應在上部煙葉4-6片一次性成熟采收時每株保留2片不短于30厘米的頂葉不采收,經驗收后與煙桿一起清出煙田。
3、原則上要求在處理下部不適用煙葉后留葉數控制在17片以內,每株煙進烤葉片數控制在15片以內。
4、在采收后,對鮮煙葉進行分類,對常規生產中的發育不良、開片不好或病斑較多等品質較差的鮮煙葉不予進行烘烤。
5、清除不適用煙葉應選擇晴天,按照“先健株、后病株”的原則進行,操作人員應適時消毒,避免打葉過程中交叉傳染病害。下部鮮煙就近選擇荒山、荒坡、空閑地等,集中填埋處理,配套石灰消毒;上部鮮煙與煙桿一并清出煙田,集中堆放掩埋,或待其干燥后燒毀。
(三)操作規程:
1、及時中耕大培土。移栽后35天左右,當煙株進入團棵時即葉片數達到11-13片,及時進行保膜中耕大培土。摘除2-3片胎葉(奶腳葉),帶出田間集中處理,或將胎葉在大培土時進行掩埋。
2、根據長勢打頂抹杈、合理留葉。肥力水平中等、生長發育正常的煙田,50%的中心花開放時一次性平頂,打除頂葉短于20cm的葉片,保持葉片數18片左右;長勢偏旺的煙田,推遲打頂,并酌情增加葉片數(20片左右),待上部葉顏色消退接近正常水平時,進行第二次平頂,打除頂部短于20cm的葉片;長勢偏弱的煙田,可于花蕾明顯可見時一次性平頂,打除花蕾下3 片過渡葉片,酌情保留葉片數16片左右。
3、清除不適用煙葉。下部不適用煙葉摘除在打頂抹杈后5-7天內,摘除下部光照不足、發育不良的2-3片下部葉,及時將下部2-3不適用煙葉和地膜清出田間集中處理。然后進行清溝培土,保持壟高45CM以上、壟體飽滿、三溝清晰。上部葉處理應在采收最后一烤,上部4-6片煙葉一次性成熟采收時,每株保留至少2片不短于30厘米頂葉不采收,經驗收后與煙桿一起清出煙田處理(具體見附圖)。
4、集中銷毀處理。集中處理方式有:一是常規無害化處理。以煙技員承擔的責任片區為單位,就近選擇荒山、荒坡、空閑地等,集中處理,配套石灰消毒;二是相對集中處理。在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示范點,按每150-200畝連片區域建造一個規格為“3m×3m×1m”處理池,將不適用煙葉集中倒入后分層撒入適量石灰粉消毒。對處理的鮮煙要及時毀型破葉,防止被回收烘烤。三是作為沼氣池原料進行綜合循環利用。
三、保障措施
2011年,吉安市開始試點開展不適用煙葉田間處理,當年處理不適用煙葉0.8萬擔。2012年,全市田間處理不適用煙葉鮮煙約13萬擔,折合干煙約1.3萬擔,進一步優化了煙葉等級結構。今年,在全國控制煙葉總量、優化煙葉結構的嚴峻形勢下,開展不適用煙葉田間處理的作用和意義尤為重大,事關收購總量控制的成功與否,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抓好落實:
(一)強化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市局(公司)要成立不適用煙葉處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考核辦法和驗收評價辦法。縣局(分公司)要成立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技術指導小組、督查考核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工作協調,形成高效的工作體系。啟動責任追究和問責制,對于因不適用煙葉處理工作不力導致煙葉收購量嚴重失控或出現補貼資金安全問題的產區,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二)全方位宣傳發動,營造氛圍。落實好優化結構工作,必須形成產區全社會關心、全體支持、共同參與的工作局面。
一要向產區黨委政府匯報優化煙葉結構的意義,特別要匯報在今年“嚴控規模”的總體形勢下,優化結構工作對吉安煙葉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協調作用,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確保煙區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要以宣傳發動為抓手,制作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宣傳資料。通過發放宣傳培訓資料、告煙農通知書、張貼告示、廣播電視、走村入戶宣傳、召開群眾會、舉辦現場培訓等各種有效形式和手段,強化不適用煙葉處理宣傳工作,確保政策和要求宣傳到村到戶。
三要讓每戶煙農知曉優化結構補貼標準、兌現流程和田間處理相關技術措施;要告知煙農執行種植收購合同內下低次煙葉不得超過5%的嚴肅性;要幫助煙農算清收益賬,調動煙農積極性和主動性,自愿執行不適用煙葉處理。
(三)堅持標準,規范操作。不適用煙葉田間處理是一項技術性強的農事操作,應堅持不適用煙葉處理標準,嚴格實行現場驗收:一查下部不適用煙葉田間處理后煙株留葉數是否控制在17片以內;二看摘除的不適用煙葉是否折斷毀形集中處理、煙株清除煙田后不采烤的2片頂葉是否折斷毀形;三驗田間留在煙株上不采烤的2片頂葉長度是否不短于30cm;四是執行不適用鮮煙葉田間處理→田間現場驗收→煙技員登記造冊→煙農簽字確認→集中毀型處理→處理現場驗收→煙農確認的驗收流程。
(四)強化補貼政策。吉安煙區結合煙葉收購要求,制定補貼政策:下部不適用煙葉按技術規范處理經驗收合格、且交售的中下部下低次煙比例在2%之內的煙農,按70元/畝的標準給予補貼;上部不適用煙葉按技術規范處理經驗收合格、且交售上部下低次煙葉(含B4F)在3%以內的煙農,按100元/畝的標準給予補貼。
(五)嚴格補貼程序。嚴格執行簽訂協議書→煙技員下達打葉通知書→煙農申請驗收→煙技員按煙田編號逐坵驗收確認→建立驗收情況分戶登記冊→煙技員上報煙站→煙站組織抽查→煙站確認報縣局復查→縣局報市局核查(核查數量10%農戶或面積)→煙站張榜公示→建立煙農交售臺帳,統計煙農交售煙葉的中下部下低次煙葉和上部下低次煙葉比例→煙站以村為單位張榜公示→建立不適用煙葉補貼登記表→補貼兌現匯入農戶專用賬戶的補貼兌現流程。
(六)強化年度績效考核。嚴格層級制績效考核,縣局和基層煙站負責落實檢查,煙技員實行包片負責,責任區田間不適用鮮煙葉處理納入煙技員的階段工作和年終業績考核。抓好煙站對煙技員的階段工作考核,產煙縣局對片區進行績效考核,市局(公司)將不適用鮮煙葉處理工作納入各縣局(分公司)煙葉工作業績考核,切實加大事前指導、事中督查、事后考核力度。
(七)多部門聯動,加強內部專賣管理監督。要保持檢查驗收工作與煙農清除鮮煙同步。市縣局兩級要在下部葉烘烤前完成第一次驗收,在頂葉一次性采烤后完成第二次驗收。內管、監察、專賣等部門委派人員共同參與驗收,并在不適用鮮煙毀型處理、烤后干煙稱重、下低次煙比例等方面重點開展內管檢查,真正將不適用煙葉消滅在田間地頭,嚴防不適用煙葉流向市場、流向制售假煙網絡,保障優化結構工作成效。
附圖:
不適用煙葉清除部位示意圖
不適用下部葉標準:煙株正常封頂留葉后,底部光照不足、發育不良、煙葉輕薄,工業不適用的下部葉。封頂后約5-7天(移栽后65-70天)至開烤前一星期清除。
不適用頂葉標準:煙株正常封頂留葉后,頂部開片不好、結構僵硬,工業不適用的頂葉。在最后一爐,上部葉4-6片成熟一次性采烤時剔除不予采烤。
?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