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瀏陽網報道 今年的收成不錯,煙農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一方水土上,一種特別的植物已經生長了二十年。5月31日上午10時,陽光籠罩著湖南瀏陽三口鎮鶴源村。行至村頭,成片的烤煙進入視線,在陽光下透出深綠的顏色。田間地頭,隱約有農人忙碌的身影。
在東區,鶴源村要數烤煙種植第一村,這里有著二十多年的烤煙種植歷史,現在種植面積達1300余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一半。
烤煙在這里扎根,離不開肥田沃土和陽光雨露,更離不開村民的一股韌勁,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生產隊”種煙
在一塊地里,陸續有農人用扁擔將煙葉擔出地頭,送進馬路對面的棚子里——在那里,煙葉將被整理,上架,進行烘烤。金黃的煙葉售出,換回一疊疊鈔票,以及更美好的生活。51歲的夏世琪騎著摩托車在地頭轉悠,解放鞋和褲腿上滿是泥巴,見有來訪者,便停下車子,笑著說:你們要是再早來兩天,就看不到收煙(的場景)咯。沒錯,這兩天,烤煙剛成熟,陸續開始采摘。
對于鶴源村20多年的烤煙種植史,夏世琪要算一位完整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他記得,1978年左右,村子里便開始種植烤煙,當時村里還是以生產隊為單位,吃大鍋飯,10個生產隊中,就有4個隊種烤煙。
分田到戶后,1984年,夏世琪在自家的幾畝田里,種起烤煙。“但都是瞎種,根本種不好。”他說,與現在相比,當時的種植技術和肥料都很不足。
肥料就是一些農家肥,不像現在的專業肥料。“同時,直接往地里撒種子,不像現在直接買煙苗,收成自然比不上現在。”夏世琪舉了個例子,如今一株烤煙長成后,能有20片左右的葉子,但當時只有14片左右。
經過幾次種植規模的擴大,如今,夏世琪共種了15畝,每年純收入達到3萬元。
說到這里,他捋起胡須,顯出一副滿足的樣子,“像我這樣,歲數漸漸大了,給人家打工不行,也沒有什么技術,能在家守著這些地,每年賺個幾萬塊,還是不錯的。”
“烘烤城”烤煙
夏世琪在田間轉悠的同時,孔霞文也到了一年最忙碌的時候。
孔霞文是煙草站的技術員,從業十多年,負責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鶴源村有烤煙1300多畝,像他這樣的技術員共有2名。
烤煙的豐收離不開技術,栽苗、施肥、打藥,每一步都需要精耕細作,按照村民的說法,平時只要遇到問題,一個電話打過去,孔霞文隨叫隨到。
現在,對于符合采摘條件的烤煙,他要去地里核實情況,發放準采證,然后才能采煙。
采完后,烘烤更是一個技術活,爐溫的控制直接影響著烤煙的成色。以前,村民房前屋后建有烘烤房,土質的建筑,有二層樓那么高,像古時候的堡壘,其烘烤效率很低,每次最多能烤100斤。2012年,村里建起了一座占地幾十畝的烘烤城,內有50個烤房,溫度可自動控制,每個烤房一次最多可以烤1000斤,這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鶴源村幾處顯要的位置,貼有《煙農須知》,上面共有12條,詳細地對洼地排水、防治病蟲、煙葉采收、入房烤煙等生產步驟作出提醒,下署名為三口煙辦。其中第一條為:對于低洼地塊,要提前開好水溝,降低水位,促進烤煙根系生長。
煙農歐代武說,這不足三十字的排水提醒,看似簡單,作用很大,許多剛入門的煙農曾就在這點上吃了虧。
鄉村人物
靠著韌勁,他們“種”出富裕生活
歐代武從2009年開始種植烤煙,當年,他與人合伙種了100畝,后差點虧了本,合伙人紛紛退出。次年,他又與人合伙種了100畝,最后扣除各類花銷結算下來,他只賺了300多元。
歐代武坦言,這兩次有氣候問題,更有經驗不足的問題,“比如煙地不能缺水,但也不能多水,排水不及時,就長不好。”但歐代武始終有股韌勁,相信這個產業能賺錢,“因為土壤適合種,而且有政府政策支持。”
今年,歐代武獨自種了65畝,談及今年的收成,他笑著說:“肯定不錯,很可觀。”
有了種植經驗,歐代武認為,烤煙生產仍有需要改善的環節。比如儲存問題,每年收成后,烤煙要在自家存放1個多月,才送到煙草站去賣,如果種植上規模,需要的儲存空間就很大,而且,自己保存往往會出問題,到賣的時候,許多煙葉都發霉了。“我覺得,應該投資建設一個專業的儲存倉庫。”
而夏世琪則希望,烤煙收購價格能提高,他舉例說,就在去年,最好的工人,100元一個工,但今年基本上漲到了140元,“相比之下,收購價格的漲幅就小得多。”
再過一個多月,收完烤煙,便到了種晚稻的季節,那時候,鶴源村的田間地頭又將是一片繁忙景象。
鄉村風物
鶴源村有兩個和諧小區
鶴源村村支部書記夏金初介紹,2001年,原小水垅村和一壩村合并成了現在的鶴源村,之所以取這個村名,一方面,“鶴源”是瀏陽煙葉的一個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也有“鶴舞新農村,源自新起點”之意。
全村目前有846戶,3260人,除了烤煙種植外,還有花炮、養殖等產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很少有村民外出務工。
在鶴源村,絕大多數村民都住進了二層小樓,不少還買了私家車。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著居住環境的改善,2011年和2012年,鶴源村先后成立了兩個小區——新山和諧小區、三新和諧小區。
三新和諧小區共有60余戶,水泥公路通向每家每戶,路邊有太陽能路燈,公共場所還有籃球架等健身設施。每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
該小區理事會理事長李友懷介紹,理事會共有18名成員,均由村民組成,分別負責安全、環境等方面,不拿一分錢工資。
李有懷說,2012年小區居民集資40余萬元,修通了每家每戶通往村級主干道的道路,安裝了路燈,并進行了環境整治。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