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小苗膜下移栽這樣好的技術為啥不早點推廣,要是早點教我們,我們也就不必挑紅了肩膀、累彎了腰去挑水保苗了”。這是云南省賓川縣平川鎮羅九村煙農楊興亮對膜下小苗移栽技術的評價,表達了長期備受干旱困擾的賓川煙農對“節水”實用技術的渴望。
今年,賓川第一年推廣膜下小苗移栽技術,推廣面積達到了28059畝。通過賓川煙草分公司對該項技術的大力推廣,膜下小苗移栽技術受到了煙農的普遍歡迎和認可。為深入研究膜下小苗移栽技術的優點,及各技術環節存在的差距和改進措施,為今后該項技術的全面推廣提供支撐。今年生產過程中,賓川分公司組織對膜下小苗移栽技術進行了調查分析和部分對比試驗。筆者作為賓川分公司的一名科技員,對小苗膜下移栽技術有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小苗膜下移栽技術推廣應用中的七大優點
育苗成本降低。因小苗膜下移栽苗的苗齡為35天左右,且不需剪葉,所以比起常規漂浮苗,在育苗棚占地費用、育苗物資、育苗管理用工等方面的費用支出大幅度降低。從賓川2013年兩種煙苗的育苗成本測算可以看出,小苗膜下移栽的煙苗供苗價格平均為37.96元/畝,比常規煙苗的供苗價格72.25元/畝,每畝降低了34.29元,降幅為47.46%。
感染病毒病的機率大大降低。常規煙苗要從小棚內取出進行4~5次剪葉,這可能會因煙苗取出棚外受蚜蟲為害而感染病毒的機率大大增加,同時因剪葉使病毒傳播蔓延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而相對于常規煙苗的小苗膜下移栽煙苗,不必取出棚外、不必剪葉,從客觀和理論上講,能有效避免受蚜蟲為害或因剪葉傳播病毒的風險,大大降低了因煙苗帶毒而導致大田期發生病毒病的機率。
節水效果明顯。據賓川分公司對膜上和膜下移栽同田對比試驗的調查數據顯示:以移栽至掏苗(大約13天)為統計時間,膜下移栽技術節水效果十分明顯。膜下移栽煙苗,13天之內只澆洇塘水3公斤/塘,膜上煙苗13天之內澆水6公斤(定根水3公斤/塘,移栽后保苗水3次,每次每塘澆1公斤),13天之內,膜下煙苗比膜上煙苗每塘節約水3公斤,節約幅度為50%。
移栽期集中。由于膜下小苗移栽節水效果明顯,作為干旱煙區烤煙移栽必須依據水源排隊安排移栽,移栽期勢必延長,而采取膜下小苗移栽技術統一水系的煙區可以同時同步移栽。同時,只要移栽時澆足洇塘水、定根水,移栽后12天內煙農一般不必澆水保苗,煙農每天都可以集中精力推進移栽進度,這保證了移栽的進度,為最佳節令完成移栽提供了有力保證。
1 膜上煙缺硼癥狀
缺硼癥發生差異極顯著(圖片1)。調查數據顯示,膜上煙苗缺硼癥發生率為4%,膜下煙苗缺硼癥發生率為0。初步分析,排除土壤因素外,可能存在剪葉煙苗與非剪葉煙苗煙株內硼元素的差異、膜下煙苗和非膜下煙苗所處的溫度、濕度、土壤水分不同所導致煙苗對硼元素吸收利用的差異。
普通花葉病發病差異顯著。經對部分既采用膜上移栽和膜下移栽兩種方式的煙區煙苗大田長勢普查,膜上煙同期普通花葉病發病率為2.1%,膜下煙同期普通花葉病發病率為0。
圖片2 同期膜上煙長勢
圖片3 同期膜上煙長勢
圖片4 同期膜上煙群體長勢
圖片5 同期膜上煙群體長勢
膜下和膜上煙苗長勢差異顯著(圖片2 圖片3)。通過對10株煙苗移栽后15天的調查數據顯示:從個體看,膜下煙有效葉5.4片,最大葉片相對較寬,呈橢圓形(長15.6cm×寬8.4cm),膜上煙有效葉4.2片,最大葉長相對較窄,呈狹長形(長15.2 cm×寬6.1cm)。從群體看(圖片4 圖片5),膜下煙群體長勢較強、整齊一一致性較好、葉片舒展。膜上煙群體長勢較弱,整齊一致性稍差,葉片僵硬。
膜下移栽技術實施中的影響因素及改進意見
圖片6 增開1個通風孔
圖片7 2個通風孔膜壁下1.5cm處最高溫度45℃
圖片8 增大通風孔降低膜下塘內溫度
地膜開孔的把握對小苗安全及生長至關重要(圖片6 、圖片7、圖片8)。今年賓川采用的是黑膜移栽,在同一海拔高度、同一移栽期,采用同一大小通風孔(1個直徑為1cm的通風孔)的情況下,膜下塘內溫度存在較大差異,影響膜下煙苗的安全及生長。據試驗發現,白天晴天,只開1 個直徑為1cm左右的通風孔時,膜壁下1~2cm處的最高溫度可達50~52℃,膜壁下8~10cm處的最高溫度為39~42℃。這樣的溫度如果持續時間過長,煙苗停滯生長的時間也會過長,不利于煙苗的正常生長;當煙苗最大葉接近膜壁下1~2cm處時會被高溫燒傷葉片。為解決這一問題,賓川分公司以塘內膜下8~10cm處的最高溫度不超過42℃為依據,在每塘開1 個直徑為1cm的通風孔的基礎上,加開2~3個或開1個直徑為3~4cm的通風孔,來確保小苗正常生長。
圖片9 擴孔煉苗
掏苗前增加一個“擴孔煉苗”環節(圖片9)。當煙苗移栽后13天左右就進入掏苗封膜口環節,這是實現小苗從膜下轉入膜上常規大田管理的關鍵節點。為了讓膜下煙苗適應膜外自然環境,在“掏苗封膜口”環節前增加一個“擴孔煉苗”的環節對提高煙苗膜外適應性十分重要。具體做法是:當煙苗最大葉離膜面3cm左右時,及時將原通風孔擴大到8~10cm(此時膜內溫度基本接近外界溫度),此后進行水肥施用和“兩黑病”預防、查塘補缺等工作;讓煙苗適應自然環境3~4天后,視苗情(煙苗最大葉片的50%以上超過膜面時)及時進行掏苗封膜口。這樣既避免了煙苗最大葉不被燒傷,又避免了由于煙苗較小,封膜時的土壤掩埋煙苗生長點的可能。
有針對性地開展試驗研究,可解決技術推廣中的難題或對技術加以驗證。
由于各煙區土壤、海拔、氣候、水源、光照等方面存在差異,決定了膜下小苗移栽技術在不同煙區推廣、不同技術節點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試驗研究,可以解決技術推廣中遇到的難題或對技術措施加以驗證,對于提高技術推廣到位率和適應性,發揮技術優勢、克服劣勢很關鍵。
10 膜下和膜上同田對比試驗
開展膜下和膜上移栽同田對比試驗(圖片10)。通過試驗對比,可進一步摸清膜下煙和膜上煙在節水、減工、生育期、煙株長勢、根系發育、農藝性狀、煙葉質量、煙葉含梗率等方面的差異,通過試驗數據分析為技術推廣和改進提供有力支撐。
圖片11 不同透光率地膜的試驗
開展不同透光率地膜的試驗(圖片11)。篩選適宜地區膜下小苗移栽的地膜主要決定因素之一是地膜的透光率,選擇得當對實現膜內溫度的科學控制,確保膜下小苗的安全和促進煙苗早生快發效果特別明顯。因此,通過對比試驗,可篩選既有利于保溫保濕,又有利于確保小苗安全、小苗生長勢的地膜,并根據試驗情況,提報地膜需求計劃,有利于小苗膜下移栽技術更加趨于成熟。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