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編者按: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事關煙草行業發展全局。十年來,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有序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近年來,煙草行業緊緊圍繞從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這條主線,全面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煙葉供應與卷煙生產保持了協調發展,煙葉生產具備了較強的發展后勁。但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煙葉生產面臨新形勢、新變化,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仍有大量課題需要我們去研究、破解。
煙葉是煙草行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煙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事關行業發展全局。國家局高度重視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2003年組織了專題調研;2004年涼山會議,從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三個角度,分析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2005年制定印發《中國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確立了基本煙田制度,決定全面實施基本煙田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2007年正式啟動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明確了“一基四化”的總體要求,以基地單元為載體的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持續推進,有力促進了煙葉生產方式轉變;2010年提出原料保障上水平發展戰略,確立了以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為統領,原料供應基地化、煙葉品質特色化和生產方式現代化深度融合的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道路。10年來,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思路清晰、有序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解答國家局提出的改革的紅利在哪里、發展的潛力在哪里、追趕的目標在哪里“三大課題”,就煙葉生產而言,就是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守住一條紅線,提高三個水平,夯實兩個基礎,為行業發展提供原料保障。
一、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現狀與深刻變化
近年來,行業緊緊圍繞從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這條主線,按照“一基四化”基本要求,全面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煙葉生產水平顯著提高,煙葉供應與卷煙生產保持了協調發展,煙葉生產具備了較強的發展后勁,特別是煙農種煙積極性有了根本性轉變,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發生了深刻變化。
(一)煙田基礎設施建設卓有成效,煙葉生產條件得到全面改善。2005年以來,行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累計投入資金860多億元,全面開展煙水工程、機耕路、育苗工場、密集烤房、煙草農機、基層站、防雹設施、土地整理等煙田基礎設施建設。基本煙田可灌溉煙田面積由2004年不足500萬畝增加到2012年4600萬畝左右;密集烤房由試點應用到基本覆蓋,總量達到80多萬座;全面實現工場化育苗;機耕路4萬余公里、土地整理100多萬畝,耕整地環節機械化率由10%~20%發展到84.7%。煙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煙區綜合生產能力和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提升,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日益鞏固,有力保證了煙葉生產穩定發展。
(二)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與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生產方式轉變取得明顯突破。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前提下,積極探索各種土地流轉方式,推動規模連片種植,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引導發展家庭農場,煙葉規模化種植和集約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戶均種植規模由2004年4.1畝發展到11.4畝左右,其中安徽皖南達到70畝、黑龍江39.5畝、山東33畝、重慶29畝,100畝以上連片規模占88.8%,集約化育苗達到100%。以全面全程機械化為目標,加快推進田間機械化試點建設,加大適型農機配置與推廣力度,努力實現傳統手工耕作方式向機械化作業轉變,耕整地機械化率達到84.7%、起壟68.3%、中耕19.7%、移栽8%;按照“兩頭工場化、服務專業化”,不斷健全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實現了業務流程化、操作工序化、技術標準化,大幅提高了煙葉生產效率,合作社承擔的專業化育苗65%、機耕50.4%、植保34.7%、烘烤38%、分級45%;大力推進基層站與煙葉信息化建設,優化再造業務流程,實現了煙葉生產從種到收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標準化煙葉工作站達到480個,基層管理水平不斷進步。通過“四化”建設,生產關系較好地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發展又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調整,有效推動了煙葉生產方式從傳統小農生產到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轉變。
(三)煙葉“兩個主體”健康發展,“種煙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的生產模式初步構建。通過大力培育生產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種植,使種煙大戶、家庭農場成為煙葉生產的組織與經營管理者,土地所有者成為土地經營者,部分成為煙葉產業工人;煙農專業合作社成為煙葉生產社會化、市場化的服務主體,為種煙大戶、家庭農場提供全過程、全覆蓋的專業化技術服務?!胺N煙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的生產模式,實現了土地經營與煙葉生產分離、煙葉經營與生產作業分離,初步形成了規?;?、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和農村勞動力市場,提高了煙農組織化程度,激發了煙葉生產活力,有力促進了減工降本增效,較好解決了誰來種煙、怎么種煙以及輕松種煙、簡單種煙的問題。目前,全國10畝以上種煙農戶70萬戶左右,種煙面積占67%。山東煙葉家庭農場達到了3126個,種煙面積占62%。全國注冊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1698家,入社煙農77.4萬戶,占煙農比例42.1%。
(四)創新發展持續深化,煙葉技術水平和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在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過程中,始終把創新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研究品種技術,構建了“品種多樣,品質獨特”的煙草品種新格局,漂浮育苗、密集烘烤、小苗移栽三大革新技術全面推廣,增溫補光培育壯苗、測土配方施肥、綠肥種植、有機肥應用常態化,綜合防治、成熟采收、優化結構、專分散收等大范圍實施,“一生管理”、“生長期理論”、“優質、特色、生態、安全”等先進理念深入實踐,基地單元、三化融合、工場化管理、合作化組織、烤分收一體化等管理模式普遍應用。煙葉生產長期保持穩定,總量問題總體上得到較好解決,基本做到穩控有度;煙葉技術和質量水平大幅提升,特別是上部煙葉可用性有了較大突破,外觀質量與物理特性持續優化,香氣質、香氣量、煙氣濃度等內在品質顯著改善,淀粉含量持續降低,鉀氯比和石油醚提取物總量呈上升趨勢,風格特色不斷彰顯。煙葉供應和卷煙生產保持了協調發展。2004年~2012年,全國收購上等煙比例由38.5%增至56.5%,提高了18個百分點,中部煙葉比例達到55.6%,煙葉結構性矛盾趨于緩解,有效支撐了重點卷煙品牌的快速發展。全國卷煙銷量由2004年3733萬箱增至2012年4945萬箱,增加1212萬箱,增長32.5%;其中一類卷煙由304萬箱增至765萬箱,增加461萬箱,增長151.6%,高端卷煙發展到221.8萬箱。我國煙葉生產進步,在某些方面甚至領先于先進國家水平,為煙葉可持續發展積聚了足夠信心。
(五)基地化、特色化、現代化同步推進,特色優質煙葉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原料供應基地化、煙葉品質特色化與生產方式現代化同步推進,是國家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堅持市場需求導向,以基地單元為抓手,推動工商協同共建,開辟了一條從特色優質煙葉開發到品牌導向型原料基地化生產的發展路徑,對工商合作、風格特色、現代煙草農業、卷煙品牌發展都有深遠的意義。工業企業根據品牌發展提出原料需求,在生態選擇、質量風格、技術應用上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商業按訂單組織生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保障了優質原料持續供應,支撐了知名卷煙品牌快速發展。工業主動參與、深度介入,商業積極組織協調,科研全力技術攻關,形成了工業主導、商業主體、科研主力的共建合作機制。以基地單元為平臺,深化特色優質煙葉開發重大專項研究,不斷挖掘和提升煙葉品質特色化水平?,F代煙草農業基地單元數量達到461個,其中品牌導向型特色基地單元由2008年10個單元對應8個品牌,發展到146個單元對應21個品牌;開發規模由70萬畝、200萬擔,發展到250萬畝、730萬擔。
(六)生態維護工作系統有效,煙葉安全性和煙區生態持續改善。在發展煙葉的同時,行業高度重視維護煙區生態環境,形成了一套系統有效的工作體系。總結推廣湖北恩施“三度四宜七步”土地整理技術,促進現代煙草農業與生態維護、土壤修復有機結合;采取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精準施藥等措施,節約了資源,提高了水、肥、藥效,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積極倡導低碳農業,研究推廣生物質反燒爐、稻草板烤房、秸稈壓塊燃料、烤房群集中供熱及余熱利用、沙培基質、立體式育苗等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應用,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與低碳生產;注重發展生態農業,重視煙田輪作、綠肥翻壓、減量施肥、節水灌溉、安全生產等生態技術應用,維護生態;深入開展土壤重金屬研究,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完善綜合防治體系,全面實施GAP管理,煙葉農殘、重金屬含量得到有效控制,煙葉安全性明顯提升,促進了煙葉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這十年,是煙葉生產扎扎實實打牢基礎的十年,是可持續發展有序推進的十年,促進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政策措施得到了全面發展,煙葉減工降本增效明顯,十年前提出的農民“自覺自愿種煙、簡簡單單種煙、輕輕松松種煙、平平安安種煙”,在現代煙草農業基地單元已成為現實,單元畝均用工普遍由40個左右降到了20個左右,這是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變化。
二、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形勢與主要問題
盡管10年來煙葉生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煙葉工作面臨新的變化、新的形勢和新的挑戰,煙葉生產依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是我國農業生產已進入“雙高”、“雙緊”新的發展階段,面臨高成本、高風險壓力,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青壯年勞動力緊缺。“三農”現狀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分工分業深化,農戶分層分化加快,其中最根本是“人”的變化,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