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2014年煙葉育苗移栽工作基本結束,進入煙葉大田生長的管理階段。煙葉生產特別是優質煙葉的生產工作相當重要,這是優質品牌卷煙生產的原材料,既對卷煙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關系到煙農的切實利益問題。因為煙葉生產區的政府與煙草相關單位都應該高度重視,切不可馬虎了事。下面筆者就煙葉生產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談談建議,希望能引起相關部門及負責人的重視。
一、控摸之后,工作重心應如何轉移?
國家煙草局針對今年各地煙草種植過熱,面臨超種超收的嚴峻形勢,于3月24日下發緊急通知嚴格控制2014年全國煙葉生產規模,堅持4700萬擔收購紅線不動搖,確保煙葉平穩發展。毫無疑問各地都必須按照通知要求,嚴格控制煙葉生產規模,同時還應控制煙葉產量,即落實煙葉生產“雙控”計劃。但是種煙賣煙,這是煙葉生產區煙農的主要經濟來源和生活依靠。控摸之后,勢必對煙農的積極性具有一定影響。作為煙草部門應該將工作重心如何轉移呢?
(1)做好煙農思想工作
要向煙農耐心解釋、宣傳好國家局關于控制煙葉生產規模,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重要性。這既是履行《國際煙草框架協議》的義務和職責要求,也是維護公民身心健康權利的要求。同時實行煙葉生產控摸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前期煙葉存量過多,所以控摸也是有相當嚴峻的現實要求。過多的存量煙葉既占據存儲空間,也不便于管理,更嚴重的問題是煙葉長時間的存儲勢必會影響其品質、味道。因此控制煙葉生產量,有利于消化煙葉存量,從而確保生產的成品卷煙的品質上乘。
(2)指導煙農抓優質煙葉生產
控制煙葉生產規模,煙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該將主要精力花在指導煙農如何引種大量優質煙葉品質,如何加強煙葉生長期田間水分管理、病蟲害的預防,以提高煙葉質量,這也是煙葉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控制生產規模,煙農就應該考慮要保證收入不降低,就得引種優質品質,就得精心管理好煙葉,無論是選好地、選種、育苗、除蟲、防病害等環節都得認真用心,以生產出更多優質煙葉,提升生煙買賣價格。據了解盡管近年來我國煙葉生產質量雖有所提高,但是與進口優質煙葉質量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差異表現是:成熟不夠(鮮煙采收成熟度和烘烤后成熟度)、香氣質不理想、香氣量不足、刺激性大,缺乏國外煙葉香氣量足且焦甜香十分明顯的特征;煙葉的耐烘烤性、耐加工性差,特別是煙葉香氣在烘烤、加工過程中損失大,葉片僵硬、光滑、結構粗糙,化學成分不協調,煙堿、淀粉、蛋白質含量高,局部產區煙葉氯含量高、鉀含量低。因此提高煙葉質量應該是控摸之后的一個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整個煙葉生產過程的核心和關鍵所在。
二、如何確保煙農的利益不受損害?
(1)規范煙葉生產經營
有的地區在生產環節上,種植自由化,布局分散,這樣勞作成本大,效益上不去;另外品種布局不合理,加之由于人多地少的現實,煙田常年連作和部分煙區套種,掠奪性使用土地。在收購環節,執行標準過程中,質檢人員只重視了煙葉的顏色和部位,而忽視了對煙葉加工和配方使用起著重要作用的油分和組織結構等質量因素。煙農只要把鮮煙烤黃,就能賣個好價錢。“活”標準“死”價格、等級間價格和質量差異大、外觀與內在質量不夠統一,導致重收購輕生產、重經營輕管理,不僅不能發揮正確的收購導向作用,而且引起諸多矛盾難以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不規范,使煙葉產、購、銷很難真正納入市場經濟的管理軌道。所以要規范煙葉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切實各個環節,確保優質優價,保證煙農切身利益。
(2)健全利益機制
煙葉發展的驅動力在于效益。煙葉作為商品,政府要稅收、煙農要收益、商業要利潤、工業要高附加值的產品,所追求的目標都是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體制、機制問題,部分人仍然習慣于計劃經濟和賣方市場形勢下,以數量求利益的煙葉生產理念。有的地方政府持有“單純稅收”觀念,習慣“涸澤而漁”,不習慣“放水養魚”,造成煙葉質量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影響到煙區的健康發展。有的煙草部門有“習俗煙草”觀念,以“煙老大”自居,沿襲過去做法,保守、落后、不服氣、創新不足,面對存在問題,怨天、怨地、怨人、怨市場,忽視內部管理,主動性發揮不夠,各方協調不力,規范經營不到位。農民滿足于“小富即滿、小進即安”的現狀,抱持“小農煙草”觀念,零星種植,小打小鬧,市場意識淡薄,與“大市場”接軌困難,與實現機械化生產的要求相矛盾,種煙比較效益的提高和“種煙難”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由于“短期煙草”觀念,有些部門急功近利,只顧眼前,基礎建設、素質教育和生產投入等行為始終難以長期堅持并取得實際效果,閉關自守、唯我自主的煙葉生產格局沒有明顯改觀。
?
(未完待續,更多精彩內容敬請繼續關注煙葉平臺。)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