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冬梅作
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冬日的昆罕大寨,依舊風景如畫。
昆罕大寨坐落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隸屬于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大荒壩村。大荒壩村下轄20個村民小組,其中昆罕大寨和相鄰的昆罕小寨、南木河,是三個以布朗族為主體的村民小組。
“現在的日子好過多啦!我們布朗族從山上走下來是一大步,從貧困走向小康又是一大步。”坐在寬敞明亮的樓房里,呷一口沁人心脾的沉香茶后,年逾五旬的昆罕大寨村民小組組長巖廣安說道。
布朗族是西雙版納為數不多的幾個少小民族之一。受制于傳統生產生活習慣,他們的農業生產水平并不高,長期在貧困線徘徊。“兩年前,我們人均收入都不到1000元。”巖廣安說。
轉機發生在2014年。這一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在了解村里的狀況后,決定將昆罕大寨、昆罕小寨和南木河確定為重點幫扶對象。
“他們要什么?我們能做什么?什么是兩者的結合點?”扶貧伊始,西雙版納州局(公司)就反復思考這些問題,并始終將之貫穿在整個扶貧工作中。
精準扶貧,精準識別貧困對象是前提。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西雙版納州局(公司)多次派工作隊到布朗村寨,通過入戶調查、召開村民小組組長會議等形式逐一了解情況,分析致貧原因,脫貧路徑漸漸清晰。
村民致富,產業為基。“經過研究,我們提出了每個村民小組都至少要有一個支柱產業的思路。”西雙版納州局(公司)黨組書記、局長、經理尤輝說。
增收致富,養殖業見效快,是個好的致富路子。西雙版納州局(公司)從2014年開始加大扶貧力度,先后拿出扶貧資金45萬元,加上員工自籌的4萬元,資助37戶貧困戶搞養殖。自此,380只水鴨、181頭小耳朵豬“住”進了大山寨中。
“瞧,去年煙草公司給了我家3頭豬崽,現在都有13頭啦!”昆罕小寨村民玉香熱情地邀請記者參觀她的“杰作”——新壘的豬圈里,豬被喂得壯壯實實,其中有兩頭已有一米多長。“我已經賣了3頭了,賺了3000多塊錢呢!”玉香說,她要攢下這些錢供孫子們上學。
其實,為了幫助村民搞好養殖,煙草人沒少下功夫——缺技術,他們特地從城里請來養殖專家開展培訓;沒有豬飼料,他們手把手教會村民種紅薯,以紅薯葉為飼料。據統計,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豬崽成活率達到97%。
同時,西雙版納州局(公司)還捐助資金近8萬元,購買了16頭牛作為集體財產。西雙版納州局(公司)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張德亮介紹,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布朗族村民對牛的飼養方式也由放養改為圈養。“較以往,牛的出欄量有了很大提高,價格也由每頭6000元漲到1.2萬元。”張德亮說。
如果說養殖業增加了村民收入,讓大家普遍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的魅力,增強了致富信心,那么,立足長遠的種植業則為布朗族鄉親全面脫貧上了第二道“保險”。
西雙版納地處熱帶雨林,是多種動植物的天堂。能不能種些經濟林果,拓寬村民收入來源?西雙版納州局(公司)瞅準時機,多次邀請相關專家調研,果斷帶領大家搞起澳洲堅果種植。
昆罕小寨村民小組組長巖溫告訴記者,現在平均每戶人家種植200余株澳洲堅果樹苗。“這里氣候條件好,去年栽種時,小樹苗還不到一米,現在都有一人多高了。再堅持5年,一旦掛果,豐產時每戶能增收4萬多呢!”巖溫說。
有意思的是,祖祖輩輩生活在密林深處的布朗族鄉親,早已形成獨特的爬樹風俗。無論男女老少,只要爬得快、爬得高、爬得穩,就會被高看一眼。了解到布朗族這個特有的風俗后,張德亮引導大家在樹皮上種起了石斛。“這可是名貴中藥材,經濟價值高,且是純自然生長,不損壞一草一木,真正體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張德亮介紹。
如今,經過脫貧攻堅,昆罕大寨等3個村民小組的產業結構有了明顯改變,村民的致富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昆罕大寨村民巖香黃說:“過兩年,我們還要搞旅游,日子就更有奔頭了!”
世居在熱帶雨林的布朗族人,即將徹底告別落后的舊模樣,在全面實現小康的征途上大步跨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