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6月15日上午,山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濟南卷煙廠制絲車間制絲線正在加工煙絲。烘絲機旁,操作工朱興濟正在操作著烘絲機溫度控制系統。
突然,顯示屏顯示溫度趨勢異常,壓力轉化模塊顯示溫度平衡,而3個無線溫度測溫模塊顯示溫度在不斷下降。
烘絲工藝就像烹飪,若溫度不穩,忽高忽低,影響“菜”的質量——溫度低時,有些“菜”會炒不透,水分多食材生,容易有青雜氣;溫度過高,有些“菜”又會炒糊,水分少口感差,有焦糊味。
很快,電氣維修工孫大鵬趕來查看。經系統排查,確定疏水系統出現故障,孫大鵬輕車熟路地處理完故障。由于預警及時、處理迅速,煙絲加工沒有受到影響。
而故障預警、處理之所以如此靈敏及時,是因為濟南卷煙廠加裝了一套小裝置。
這套小裝置主要由3個無線溫度測溫模塊組成。它們分別安裝在烘絲機滾筒的入口、中間和出口三個位置——滾筒溫度是呈方向性梯度變化的,即入口處溫度低、中間溫度最高、出口處溫度低,呈倒“U”型。這套裝置對制絲工藝水平提升有著不小的幫助,能精確測量烘絲機筒壁溫度,一旦出現異常就會顯示報警信息。
因為測溫模塊不僅小巧而且靈敏,大家親切地稱它們為“小精靈”。“過去,沒有這3個‘小精靈’,一鍋‘菜’有時會出現零星‘夾生’或‘焦糊’現象,讓我們苦惱不已。”孫大鵬說。
原來,無論進口還是國產烘絲機,筒壁溫度檢測都是采用間接計算方式,即通過測量蒸汽壓力變送器中的壓力,根據蒸汽壓力與溫度對應表,換算出蒸汽溫度和筒壁溫度。然而,在生產過程中由于蒸汽換熱具有較大的滯后性和延時性,這種方式在溫度測量上難以精準。此外,受鍋爐蒸汽壓力波動、疏水效果、設備老化、管路堵塞等多方面的干擾,具體控制時易發生各種突變和抖動,造成檢測溫度與實際溫度誤差較大,影響烘絲質量。
濟南卷煙廠決定攻克這個難題。制絲車間高級工程師程林峰和電氣維修工孫大鵬接下了這個創新項目,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他們沒有采用傳統方法,通過控制器件進行程序修正和優化,而是另辟蹊徑創造性地在內筒壁上安裝3個無線溫度測溫模塊,通過無線信號將實際溫度傳輸至PLC控制系統,烘絲機筒壁溫度由此實現準確控制。
這一步聽起來容易,實現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如何實現“小精靈”的溫度傳導,技術人員頗費了一番周折。
“用CPU硅膠,它的導熱性能好,能快速傳遞溫度。”孫大鵬提議。
然而,用硅膠試驗了一段時間后,發現效果不佳:硅膠老化太快,耐受性差。
“設計彈簧頂緊試試。”程林峰和孫大鵬商量道。
試驗后,他們又發現筒壁溫度過高,彈簧受熱變形失去彈性無法使用。
……
連續試驗失敗沒有挫傷技術人員的信心。
經過多次摸索試驗,他們終于找到一種剛性壓緊方式來準確采集溫度。
安裝“小精靈”也讓大家煞費苦心。這需要打穿保護層深入到內部滾筒,而測量溫度部分直徑僅在2厘米左右,空間狹小,手腳施展不開,給安裝帶來極大的不便。
技術人員小心翼翼地一點一點打孔,每打幾下就停下來,把銅絲伸進去測一下深度,做到既不打傷筒壁,又固定好“小精靈”。經過一番探索后,安裝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后期調試是第三大技術難題——在這一過程中,要實現烘絲機正常工作時兩種測溫控制方式的自由切換。這就需要在編程時考慮周全,確保二者步調高度協同,能無縫銜接、自由切換,同時又不會相互干擾。
通過研究編程,他們最后確定了改進思路——使用雙系統控制筒溫,切換方式由設備操作人員控制,實現無干擾自由切換。雙系統運行時互不影響,一方執行控制運行,另一方轉入后臺運行,進行數據對比、趨勢預警但不干預控制。
應用這項技術創新一段時間后,他們發現:烘絲機筒壁溫度控制方式由原來模糊籠統的換算控制轉變為精準控制,筒壁溫度誤差實現了小于1℃,還實現了對烘絲機出口水分的準確控制,更多更好地保留了煙絲香氣,改善和提高了煙絲的感官質量,提升了產品質量穩定性。
“這一創新項目入選了中國煙草總公司科技面上項目計劃并獲得了國家專利授權。”孫大鵬自豪地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