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近日,上海市公布了2016年工業稅收排名前100位企業名單,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742.29億元的納稅額,再次榮登工業納稅百強企業榜首,占工業納稅百強企業稅收收入41.6%,占全市稅收收入6.3%。在經濟下行、卷煙提稅順價、一些地方控煙過激等多重壓力的影響,卷煙銷售大幅下滑、重點品牌產銷大幅下滑、稅利總額大幅下滑,卷煙庫存居高不下、煙葉庫存居高不下的“四大難題”凸顯、“三大壓力”疊加的嚴峻形勢下,上海煙草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自有其原因:
一是體制特殊。上海煙草集團的體制在行業內可謂是獨樹一幟,在其他各地皆是工商分開的情況下,唯有上海煙草工商一家沒有分開。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雙重壓力,要求壟斷行業改革和開放的呼聲愈加高漲。迫于形勢,國家局要求“通過理順產權關系,改革工商管理體制,實現工商管理分開,建立所有卷煙工業企業都能實現平等競爭的全國統一、分級管理的卷煙銷售網絡體系”。隨后,在現行的煙草專賣體制下,國家局將省級煙草公司負責本省煙草銷售的職能與負責本省卷煙生產企業的管理職能分開,并將實行三合一體制地區的煙草專賣局、煙草公司、卷煙生產企業三家單位分開。而上海煙草集團依然保留了工商一體的體制結構,這就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本地品牌的銷售政策。在其他省級商業公司為自身生存考慮,給予地產卷煙不同的銷售份額情況下,上海煙草集團卻能最大程度地為自有品牌敞開市場,這是其他工業公司不可比擬的優勢所在。
二是品牌強大。“中華”煙品牌在一定意義上講,已成為中國生產卷煙的代名詞,并上升為國家品牌高度。煙草產品作為一種具有附加值的產品,賣的不僅是一包有形的產品,同樣也是在賣一種文化,經營一種文化,提升產品的內在附加值,讓產品對目標消費人群的吸引力從物質層面上升至精神層面。而抽“中華”香煙或買“中華”香煙的消費者,除了看重“中華”香煙過硬的產品品質以外,更加看重的是“中華”香煙背后所承載著的文化附加值。一直以來,“中華”品牌都被譽為“國煙”。從誕生之日起,“中華”品牌就肩負了中國現代煙草行業振興的歷史使命,在廣大中國人心中,“中華”品牌代表著“國煙”形象,是中國高端煙草市場無可爭議的第一大品牌。尤其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華”香煙就一直作為“特供煙”專供外使領館和來華外賓享用。“中華”香煙是中國政府用于招待中外賓客的指定卷煙牌號,外交部每年會向上海卷煙廠定購一批“中華”香煙,用于國內接待并分發到中國駐外使館招待來賓,其中“中華特制聽裝”香煙還曾作為禮品被贈送給東歐國家的領導人,每年一千聽。這也賦予“中華”香煙“政治煙”和“外交煙”的雙重價值功能。時到今日,“中華”香煙在廣大消費者心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抽“中華”香煙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買“中華”香煙送人更是表示對別人的尊敬,“中華”香煙也成為了當前國內煙草行業里最暢銷的禮品煙代表。
三是管理精益。上海煙草的管理模式與上海人的性格一樣精細,在行業其他企業尚未認識到管理重要性的階段,上海煙草就形成了以“標桿引領、規程保障、要素控制及人文和諧”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其一,上海煙草把抓好基礎管理和基層建設作為實施“做精做強”戰略重點,通過識別關鍵要素,組織系統策劃,推動集團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其二,上海煙草緊緊抓住影響企業整體素質提高、制約管理持續進步的重點環節,進行改進和提升,力求體現執行過程的精和細;其三,上海煙草在豐富、改進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下功夫,努力實現要素的有效控制,從而凸顯出管理的精益。上海煙草這種管理模式早在“十一五”期間就已形成,并成為行業的標桿和方向。通過多年來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如今上海煙草集團的管理模式更凸顯出精益的真諦,這讓上海煙草集團的生產成本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競爭優勢巨大。
從上海煙草集團這三方面的優勢來看,其稅利之高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從中我們也可以認識到,加強工商協同、培育高附加值品牌、提升精益管理水平,對于煙草生產企業來說,不僅是發展之道,更是生存之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