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花三悅公眾號報道
大品牌的問題,最直觀的反映就是銷量持續下降、結構增長乏力、狀態始終低迷。這里面有市場環境深刻調整的原因,從增量分享到存量重組、存量切割,從你多我少到你上我下、你死我活,水漲船高的普惠式增長早已一去不復返。當然,更有品牌自身的原因,包括品牌建設的滯后,品牌形象的老化,價值口碑的固化,成熟產品市場維護的缺失,這樣那樣的“準備不充分”迎頭被大環境的變化還原成了“應對不得力”。
所以,大品牌這兩年過得很艱難,即便今年開年以來的有所增長,也還只能算是恢復性、階段性、局部性。
按照對癥下藥的邏輯,大品牌的狀態重振與增長重啟,只要在前述問題的解決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找到動力。然而,當大品牌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恢復增長、提升狀態,卻一再地收效甚微、疲態盡顯,如果還是單純地從品牌的態度和能力上打板子既解決不了問題,又有失公允,不能怪同志們不努力!假設跳出增長看增長,是否需要思考大品牌的增長到底有沒有邊界?如果有,邊界又在哪里?比如說規模、結構、風格或者形態、市場、產品?
放在更大的背景,考慮到需求增長的難以為繼,品牌個體的銷量增長對于行業整體而言,不過是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換句話說,哪怕每一個品牌都努力去做大規模保持增長,或許可以體現在少數的個體、局部的細節,但單個品牌的增長并不會如1+1=2般累積體現為產業整體的更大增長。在這個意義上,產業層面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更有序的增長,如何更有效率的增長,如何可持續的增長。
具體到大品牌,首先需要擺脫的就是唯規模論的發展訴求,不應繼續把規模做大作為品牌的最高目標甚至于唯一目標。這倒不是武斷地劃定品牌400萬箱、500萬箱的規模上限,也不能輕易地懷疑規模的價值,而是檢視對待規模增長的態度和方法,包括銷量增長的快與慢、多與少、大與小。實際上,很多品牌到現在還在為上一個發展周期的一時做大而買單,那些不計長遠、缺乏基礎、沒有意義的疊加式、拼湊型做大,不過是自己為自己挖的坑。
反過來,在后“需求拐點”時期仍然保持旺盛增長的品牌,比如利群、南京,并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一批,10年前根本看不到今天所能達到的高度。倒回去看,利群、南京能在今天繼續領跑,一是有戰略上的提前量和執行上的持之以恒,二是不追求短期的速度,三是堅持結構不往下走。這其實是大品牌需要做出的一個關鍵性選擇,對待規模增長的理性與可持續性,對規模增長的邊界要心存敬畏。
這就跟長個兒一樣,青春期的時候攔都攔不住,過了那個階段就不能再指望著一直長高。
既然規模增長這條“腿”變成了“拐”,那結構提升理所當然就應該大干快干加油干。可現實是,大品牌在結構提升這里碰的壁比銷量增長還要多還要慘,那些今天還在為結構提升而掙扎的品牌,哪一個說起來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這就提出了大品牌的另一個個問題,有沒有結構的邊界。表面上看,1000元似乎給結構提升標定了價格上限,但很多品牌的結構邊界遠遠被壓縮在更逼仄的空間之內。
最根本的制約,來自于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的看法和評價。以家喻戶曉的大眾為例,為了拔高品牌形象推出了更加豪華更高級別的輝騰,盡管采用了諸多賓利的技術和工藝,卻完全不是BBA的對手,在被消費者調侃為大號帕薩特之后,最終不得不停產退市,而豐田就沒有這般不撞南墻不回頭,它的高端化押寶于完全獨立的雷克薩斯,雖然共享了諸多豐田的技術,但消費者從品牌到產品、設計到工藝、品質到服務,幾乎感覺不到任何豐田的低價感。
類似這樣的例子,生動地提示了品牌難以逾越的價值邊界,200萬的大眾和20萬的奔馳帶給消費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榮譽感,當消費者作出了品牌的價值認定,任品牌如何努力也只不過證明“你行”,而不是“我信”。同時,也不能回避高端產品與主品牌之間的事實割裂,一方面消費者不會對高端產品與主品牌之間建立起強關聯,另一方面依靠一兩款爆品很難建立起品牌性的市場影響和動員能力。對于某些品牌,沒有必要一再做輝騰式的無功而返。
反過來,要想實現雷克薩斯式的后來居上,就不能只是簡單的技術堆砌,就要有從品牌到產品的“不一樣”,比如雷克薩斯初期的殺手锏就是以安靜為核心的平穩,可以在發動機蓋上立水杯而水不淌出來,立馬秒殺市面上一眾競爭對手,然后一直沉淀累積至今的內斂、細膩的東方式豪華,從奔馳的高貴、寶馬的運動、奧迪的科技、捷豹的優雅中殺出一條血路。
在規模和價值這兩個大的維度之外,包括形態、風格、市場等諸多方面,品牌其實也需要看得見自己的邊界,這個邊界有幾層意思,一是要尊重品牌的傳統,日積月累下來的形象口碑和價值認同,不能隨隨便便就被那些所謂的顛覆式創新給破壞了。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鼻子眉毛一把抓,要集中精力做品牌擅長的事情。三是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脫離市場、脫離實際、脫離需求的創新,對品牌反倒是莫大的傷害。
說到底,邊界不是人為地給品牌發展設定這那的條條框框,而是不貪大求全、面面俱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