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花三悅公眾號報道
就在上周,茅臺的市值突破5000億元(折合美元約739億美元),力壓“全球酒王”帝亞吉歐(Diageo)的717億美元,正式成為世界第一酒企,基本實現了“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目標。這個5000億元,與貴州省2016年11734億的GDP總量相比,茅臺的市值約等于貴州省GDP的一半。
在“茅臺國營六十周年”慶典時定下的“小目標”,就這樣“腿不疼腰不酸”地給提前實現了。
這讓從年初到現在一直向茅臺認真學習的煙草行業不由得感概萬千,看看人家這備受追捧,這跨越發展,這優越表現,還有上上下下對于茅臺轉型的一片叫好、一通點贊,真是面子里子都有了。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話說得好,啥時候讓“煙酒不分家”的中華也能體驗體驗這戴戴小紅花、領領大獎狀的滋味兒。
當然啦,茅臺貴為“中國一張飄香世界的名片,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率先走向世界的代表,1915年就榮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英格蘭威士忌并稱世界三大(蒸餾)名酒,是我國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鼻祖和典型代表”(以上內容,來自于茅臺官網)。不管是為國爭光也好,還是揚民族志氣,在茅臺看來是舍我無誰的使命光榮,在我等眼里就是獨一無二的超然身份。
而且,反正茅臺一年的產量就只有3、4萬噸,以前是嚴重的供不應求、“愛買不買”,現在雖然價格平易近人了一些,但總歸是產量有限,也還不算“想買就買”,真到是比“稍緊平衡”還特他娘的“稍緊平衡”。這讓為了保增長而苦苦掙扎,被狀態折磨得焦頭爛額的中華和中華們好生羨慕,人家產能緊張是“理所當然”,供不應求是“情有可原”,有所增長是“奮發有為”。
要說根正苗紅,中華其實也不差。誕生于1951年的“中華”香煙,從最開始就帶著“最好卷煙品牌”的基因和使命,也屢屢作為“國煙”在國宴上招待來自五大洲的貴賓,尤其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年期間,“中華”牌卷煙一直作為特供煙,主要供應對象是駐外使領館和來華外賓。這段光榮的歷史告訴我們,中華不僅與茅臺具有同樣的口碑,還有同樣的傳承,這“國煙”的名頭也不是自己個兒給封的,那叫眾望所歸、自在人心。
2016年,中華實現商業銷售收入1499.68億元,雖然距離1500億元還差了3200萬元,但是從2011年開始中華年商業銷售收入已經連續7年突破1000億元,拉通算下來的年復合增長率快也接近兩位數。如果單算工業口徑,中華的銷售收入在2016年差不多1000億元左右。
至于中華所創造的工商稅利早已破千億元,按照卷煙在生產環節按每條0.6元征收從量消費稅,同時按56%(價格70元/條以上)的稅率征收從價消費稅,中華在工業環節的稅收上繳也在560億元以上,幾乎算是“一個品牌抵得上一個行業”(酒類行業2015年上繳稅收853.2億,中華2015年工業口徑的銷量比2016年高近10%)。
要知道,在市場規模大致相當的情況下,煙草行業稅收創造遠遠高于酒類行業,近年來煙草稅收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度保持在酒類行業貢獻度的十倍左右。
與之對應,“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在2016年實現總銷售額502億元,同比增長19.5%;實現利潤243億元,同比增長6.9%;上繳稅金188億元,同比增長23.2%。這也不容易,也不簡單,對得住“國酒”的江湖地位,茅臺才是酒類行業的“杠把子”。
拿稅收貢獻來說事兒,倒不是去為中華表功,而是希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和認識中華——作為需求客觀存在下的有效供給——中華不僅僅是具有高度榮譽感的民族品牌,更是用真金白銀履行產業責任的砥柱中流。雖然因為煙草的身份品類,讓中華無法宣揚自己的“國煙”身份,也不可以在《新聞聯播》前面準點報時,可大家是不是欠中華以及中華們一個公道?
比如說,每隔那么久的時間,就總有人發表一些奇奇怪怪的論調,甚至于禁止使用“中華”牌香煙的商標使用權,姑且不論在所有以“中華”為商標的品牌中,中華香煙最名符其實,也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你會覺得靠寶馬技術輸血的中華汽車或者歸于聯合利華旗下的中華牙膏更高端?更能代表民族品牌?才對得住“中華”二字?退一萬步講,人家萬寶路2016年還在2016年《世界品牌500強》里排名第24位,難道米國朋友就應該“不以為榮、反以為恥”了?!
再說,與茅臺花很大力氣搞多元經營,曾經推出那么些不那么著邊搭調的子品牌、孫品牌,比如說什么茅臺啤酒、茅臺干紅、王子酒、迎賓酒啥啥啥的相比,中華無疑還要更冷靜更克制更務實一些,就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搞好品質,就是規規矩矩、本本分分“維護好國家利益、維護好消費者利益”,你啥時候聽到啥中華的負面新聞?
還有,現在連茅臺的政務消費比重都降到了1%以下,再加上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主動帶頭在公共場所禁煙,又憑什么還去猜疑、指責早已從公務消費中淡出的中華和中華們?老百姓可以開開心心喝1200元的茅臺,當然也可以選擇小10年沒漲過價的“中華”。
不過,人家就能說“國酒茅臺、香飄世界百年”,中華因為身份品類的原因連“國煙”二字都不能再提,生怕傷了大家的感情,又被人拿著來找事兒。
所以,我倒是覺得,中華需要的不是同情或者安撫,只要保證最基本的客觀和公正就夠了。說直白點,就是別動不動給中華亂扣帽子,不要搞標簽化,茅臺說自己從“名酒”轉型為“民酒”,中華又何嘗不是從“名煙”向“民煙”轉型。這些年的連續增長,中華憑的不是名氣,而是過硬的品質、出眾的口碑和優異的服務,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你看,這“國煙”和“國酒”之間還真是有相同的境界和品格。
有時候想一想,如果中華早誕生幾十年,會不會也為國爭光地拿下一塊萬國博覽會金獎?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