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花三悅公眾號報道 按照字面理解,大品牌的“大”首先是規模的大,從多年前百萬箱大品牌的追求到兩個“十多個”的提出再到20+10重點骨干品牌的實踐,直至今天以“雙15”為主體的重點品牌,做大規模都是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向校準,也是決定品牌產業價值和市場地位的關鍵指標,作為貫穿于品牌發展的主題主線,品牌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首先以做大規模為優先順位”。
因為有了規模,才具備相應的話語權。
在更早前時候,依循產業層面“大品牌、大市場、大企業”的路徑規劃——資源要素的動員與聚集——讓品牌對市場存量展開了分享式的切割,以最有效也是最經濟的方式迅速構建起“All?in one”的品牌格局,再加上置身于前些年持續而穩定的自然增量,幫助那些得到資源傾斜的Only“One”得以“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姿態快速做大。
可以作為參考的是,2016年在全國商業銷售同比減少280萬箱的背景下,雙喜·紅雙喜、云煙兩個品牌商業銷量仍然遠遠超過300萬箱,同時有4個品牌突破200萬箱,有9個品牌超過百萬箱,31個重點品牌中的半數以上銷量早已越過百萬箱大關——它們的平均銷量達到126萬箱,而“雙15”品牌的平均銷量進一步抬高到191萬箱。
換句話說,百萬箱早已從大品牌追求的目標升級為起步的門檻。
百萬箱大品牌的背后,是百萬箱大產品的蓬勃而發。大品牌的占位為大產品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大產品的發展反過來又鞏固了大品牌的地位。2016年單規格銷量最大的“云煙(紫)”早已站穩了200萬箱,一、二類煙領跑的“芙蓉王(硬)”、“利群(新版)”也分別突破了150萬箱,全國銷量前10位規格的規模已經逼近70萬箱,沒有50萬箱已經無法躋身前20位。這也是大品牌的第二個“大”,要有大產品。
另外還有一個“大”,是品牌價值的“大”。隨著銷量的增加,結構的提升,以及圍繞規模品牌的結構做強與結構品牌的規模做大,最終輸出以“千億級”為坐標和標準的品牌價值呈現,除了中華在2011年就越過千億大關,到2016年,利群、云煙、芙蓉王亦是保證了1000億元的價值體量,超過800億元的還有雙喜·紅雙喜和黃鶴樓。
所以,產業層面以“品牌要做大,規格要做精,價格要上揚”為新的標準,對“大品牌、大市場、大企業”提出了更進一步的量化和細化。既突出了大品牌的主體地位,又明確了品牌發展的輕重緩急。于品牌而言,做“大”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既要盯著“千億級”努力向前跑,還要守住現有的市場規模保證“不掉隊”。
只是,不僅繼續做“大”有現實的困難,同時“大”也需要注入新的內涵。
盡管規模仍然是重要指標,但一定不惟規模論,不能一味陷入到400萬箱、300萬箱的“規模崇拜”當中。一方面,市場的自然增長不是永續的,“需求拐點”帶來的存量重組將會是一個曲折而反復的過程,在大的結構不做調整之前,此起彼伏不一定驚起大風大浪,絕大部分品牌都必須面對和接受銷量增長放緩甚至停滯的現實,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另一方面,單純的簡單的規模做大,尤其是短期內依靠結構下移、產品線擴充、市場盲目填滿的快速做大,往往伴隨著極大的負面作用,不能一再地去重復那些曾經自己給自己挖過的坑。既然規模的“大”難以為繼,除了在結構和價值這兩個已知的,也是具有實際效果的維度繼續做“大”之外,大品牌還有哪些選項?或者還應當抓緊做些什么?
然而,只要跳出那些看得見的可以量化的“大”,一切豁然開朗。
迫在眉睫的是,年輕化。“父輩的煙”,或許是大多數品牌都無法回避的現實,不是你跟不上消費者的節奏,而是他們從心里把你排除在外,被年輕消費群體所Pass遠比短期內的銷量增減更加危險,沒有年輕化就看不到未來。相比銷量、結構的可量化,年輕化不是一個符號化的標簽,而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一種可視化的狀態,一些時代感的表達……很顯然,不可能三招兩式就可以讓品牌迅速變得年輕起來,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年輕化的問題。2.0的萬寶路可以作為一個極好的參考和借鑒,通過輸出年輕化和年輕化輸出,來更好地對接新興消費群體,前提就是品牌自身從心態到形態的年輕化。
更大的考驗是,影響力。隨著煙草控制的加劇,尤其是卷煙制品的傳播受限,讓卷煙品牌的邊緣化日益外顯并不斷加劇,不僅社交屬性、道具功能、身份標簽持續弱化,同時還正在被主流人群、主流價值、主流場景所逐漸疏離。就像我在中華與茅臺之間還差了一個萬國博覽會金獎說的那樣,在某種意義上,中華所遭遇的尷尬,就是整個行業所必須改變的現狀。現在需要大品牌做的,就不僅僅是銷量、結構、價值的持續增長,而是以領導者的姿態去帶動市場地位和消費認知的重塑。這倒不是說,要重新貼上過去那種身份道具的標簽,而是還原所應有的產業認同,萬寶路就能在權威的品牌價值排名中居于靠前位次,得到主流認同,我們為什么要忍受或者被動地接受邊緣化?
這就帶來另外一個挑戰,價值感。對于品牌發展的可持續性,尤其是消費者構成的維護與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品牌的價值感,來自于消費者對品牌的價格認同和價值認同,前者決定了可以接受什么樣的產品價格,后者決定了在消費者心智中你是什么樣的一個品牌。價值感的維護,不是單純的推出更高結構的產品,也不只是保證現有的價格體系就得以實現,關鍵是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樣的體驗。就像小米,盡管雷軍一再強調性價比的正義感,但大部分米粉的忠誠不過是消費能力的受限,反過來三星S7的電池門事件并沒有阻止越來越多的人對S8的向往,哪怕S8價格上的碾壓遠遠覆蓋不了性能上對小米的差異。
羅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講中講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只是空間當中的一個物件,而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和周邊的每一個字都代表一段美好的時間。這番話講得很好,茶葉已經走在前面了,現在就看我們大品牌的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