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民在線報道
限號與控煙
在當今中國,霧霾似乎成了一個逃不開避不掉的話題……
但是通過用機動車限號這種拍腦袋做決定的方式來治理霧霾,未免滑稽可笑。與治理霧霾類似,同樣拍腦袋出臺的法規還有控煙。扯著“吸煙有害健康”的大旗,只要是心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等等,如果是吸煙患者,專家們都會把病因歸結為是吸煙造成的。
在某種程度上,“限號”與“控煙”這兩個完全不相關的話題,卻有著同樣類似的荒誕的邏輯,讓我們先從霧霾與限號聊起。
事件
2016年12月19日至22日華北中南部、黃淮北部和西部等地空氣污染擴散氣象條件差,又一次霧霾壓城,北京中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低能見度小于1公里,而且是持續重度污染,部分時段嚴重污染,北京南部及河北中南部局地PM2.5峰值濃度超過500微克/立方米。
與污染“相伴而行”的是民眾對污染成因的關注:有風電致霾說、核電致霾說,也有說法京津冀的霧霾,主要由內蒙、陜西、山西這三個省區的污染源以及北京正在大規模進行的“煤改氣”工程造成的。另外的一種說法就是汽車尾氣造成的,于是乎有了這樣的有關規定:根據《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期間暫停實施工作日高峰時段區域限行尾號輪換措施,19日至22日執行尾號單雙號限行措施。
規定一出,一石驚起千層浪。不管霧霾的成因是什么,單單拿機動車來開刀,用限行來治理,措施未免牽強,也難以服眾。
網上有人開玩笑說,開的是達標車,用的是達標油,為啥還說機動車污染,難道是開車的姿勢不對?這真實地反映了有車族對機動車到底對霧霾有多少貢獻的質疑。
這兩天看到一個視頻,一位京城大哥實測PM2.5,當哥們把設備塞進汽車排氣孔時,結果簡直是尷尬……
有專家說,控制機動車排放僅僅是治理空氣污染的一個環節,北京市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還實施了很多其它重要措施,包括:
大力壓減燃煤
民用散煤清潔化
燃煤小鍋爐
“散小亂污”企業的淘汰治理
建筑施工揚塵管控
……等
這也間接地說明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省市針對大氣PM2.5污染治理做的工作遠遠不止機動車一項,只有所有措施形成了合力,抗霾才有成效。
與限號舉措相類似,拍腦袋出臺的法規還有控煙。扯著“吸煙有害健康”的大旗,只要是心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等等,如果是吸煙患者,專家們都會把病因歸結為是吸煙造成的。如果只是放大吸煙的危害,不能正視這個成年人自主選擇的合法習慣,難免有些偏頗。
不吸煙的人可能永遠也不能理解吸煙者的樂趣。首先,吸煙可以調節人的行為和情緒,煙堿作為一種行為自動調節劑,當人的活動頻率低時它加快,當活動頻率高時它降低。因此,吸煙既可以使人興奮,也可以使人鎮靜。在焦躁或緊張時,吸煙可消除此情緒,在發困或頭腦反應遲鈍時,吸煙可使頭腦清醒,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吸煙可以緩解壓力,消除疲乏。其次,煙堿通過增強人腦海馬結構中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來提高記憶力。煙堿可以刺激神經細胞釋放出更多的神經遞質,使神經細胞傳送更多的信息,這也就是煙堿增強記憶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
吸煙可以預防和緩解多種疾病
⊙1964年,美國醫政總署報告,吸煙者患神經失調的比例只有不吸煙者的一半。
⊙1964年,美國醫政總署報告,吸煙者患神經失調的比例只有不吸煙者的一半。
⊙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邀世界知名專家討論吸煙問題,一致認為吸煙可以部分預防子宮內膜癌,結腸潰瘍,震顫性麻痹癥,妊娠中毒性貧血和骨質疏松等5種疾病。
⊙1991年《國際流行病學》報道,在精神錯亂患者中,吸煙者僅占1/3。
⊙1994年,澳大利亞統計局對1200萬國民所做的調查表明,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數要少。約有24.9%的吸煙者沒有患過任何疾病,而不吸煙者未患任何疾病僅占17.9%。
⊙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是,吸煙可以降低老年性癡呆癥發病率。吸煙與老年性癡呆病發率成顯著負相關關系,可減少感染帕金森氏病的危險性。2007年3月6日《神經學》雜志文章指出,在帕金森癥發作前已經吸煙15-24年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風險明顯降低30%到60%。(以上信息及數據來源于中國戒煙網)
正如一個人對事物形成某種認知是多種元素綜合導致的一樣,無論是霧霾和疾病的成因都是多方面的,都需要理性地加以辨別。僅僅是認為汽車尾氣排放就能導致霧霾,或者說認為吸煙是導致一切疾病的根源是一樣的道理,那就是,片面的吹毛求疵,反而錯過了找出真相的機會和路徑。不就和咱們都熟悉的“丟了西瓜揀芝麻”的寓言故事里講的一樣了嗎。或者,某些人本來就沒打算去解決什么問題,只是掩耳盜鈴罷了。
限號與非理性的控煙都一樣,是拍腦袋的決策。探究本源、發現真相、理性對待、綜合治理才是治根之本。
就像一位朋友說的一樣:“我想在APEC藍,閱兵藍下靜靜地吸一支煙,心情無比的暢快。”想想那的確是一件美事。
附圖一張,以表懷念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