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折柳,夏日納涼,秋日賞月,冬日踏雪尋梅……在木活字中重溫先民的智慧,在大山中找尋煙火的氣息,用一個短視頻講述一顆花生的前世今生,用一個漫長的故事講述一塊方糖的起源……這些內容,都來自于火爆了近三年的“慢生活”式的網絡視頻。
近幾年,隨著信息的大爆炸,互聯網熱點日更夜移。唯有“慢生活”式的視頻內容從未離開人們的視線。并且在今年,隨著諸多明星、網絡紅人的加入,綻放出新的生命。
據數據調查,對“慢生活”視頻內容頗為推崇并在現實中積極效仿的群體,并非是想象中的中老年群體,大多是年輕人。
這屆“內卷”的年輕人,為何喜歡“慢生活”?他們的“表里不一”,對煙草消費市場有何啟發?
“內卷”非天性,這屆年輕人更想“慢一點”
按常理來說,“慢生活”與當下年輕人的快節奏生活有著諸多的“不協調”,年輕人何以向往“慢生活”?
首先,當下的年輕人大多成長于相對富裕的環境中。即使是出生于農村,也不需要像父輩那般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向自然討生活。這就決定了農耕給予他們的印象是田園牧歌般的美好與詩意,而非無限的辛苦勞作。
其次,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土地。疫情的反復侵襲又讓人們遠離自然。這一屆年輕人的成長過程伴隨著高度發達的工業化進程,他們所有的生活需求,都可以從市場上購買。“遠離”的另一層含義,就是美好的想象與無限的好奇。這屆年輕人,好奇植物的生長發育,也好奇一簞食一豆羹的制作過程。
第三,相較于80后,90后、00后對“人生”更為淡然。在“內卷”、“焦慮”的社會運轉潛規則下,大多數年輕人以“躺平”回應。如何“躺平”?自然是選擇慢節奏的生活方式,與田園牧歌、春花秋月、美食與愛相伴。
第四,“慢生活”不是新傳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熱衷慢生活,是傳統文化回歸的表現。古人崇尚中庸,喜歡灑脫隨行淡然,更愛詩歌與生活。李白“舉杯邀明月”,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林語堂“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武俠小說中大俠的歸隱之處莫不是小島與遠山……“慢生活”的興起,實質上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
煙草品牌如何搭載“慢生活”
在“內卷”、“焦慮”的社會節奏下,“慢生活”被賦予了諸多美好的想象。同時,“慢生活”可與國風、中式風格搭配,成就最新的流行體驗。在這一方面的搭載上,煙草品牌有諸多可挖掘之處。
在產品文化賦能上,煙草品牌深度研判消費需求,挖掘年輕人向往的田園牧歌、詩與遠方的“慢生活”理想精髓,打造相關文化IP。比如,以“慢文化”、田園文化、詩歌文化賦能新產品,通過產品與消費者進行精神共振。前幾年,利群品牌推出的“夜西湖”,直指“別讓白天的忙,帶走你的月夜星光”,就有讓消費群體注重生活、“慢下來”的意味。
在產品打造上,可多方面與“慢生活”概念進行接洽。“慢生活”的另一層意義是手工制作、親力親為。就此,煙草品牌可在三方面發力。首先,打造高端產品,強調“手工制作”概念。在品質化、實用性被高度重視的當下,以“手工制作”體現品質與匠心。其次,在煙包、煙支上創新體驗,增加產品與消費者的互動功能,提高趣味性。比如,在煙盒內側搭載二維碼,消費者掃碼進入游戲、星座、猜謎等頁面,還可印刷圖片,使煙盒可折疊再利用,發揮二次創造功能。第三,開通產品訂制通道,消費者可自行選擇煙包畫面,對煙草產品進行團購訂制。
在營銷體驗上,煙草工業可打造與“慢生活”相關的線下體驗服務。比如,與消費者一起走進煙田看一株煙苗的成長過程,走進車間看一包煙的制作流程,還可請消費者親自體驗制作一包煙。另外,煙草品牌還可開通線上實驗室,消費者在線選擇煙苗種子,煙草品牌進行種植,不定期向消費者反饋煙苗的生長情況,讓其以“云養煙”的方式增加體驗感與參與感,更增強與品牌的粘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