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控煙協會把“臟煙灰缸獎”頒發給了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用以警示后者使用了過多吸煙鏡頭。
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中的吸煙鏡頭。
這個從2011年起設立的獎項,還曾頒發給《讓子彈飛》《鋼的琴》《一步之遙》等著名作品。但大部分網友對此卻不太買賬,相關新聞評論區內,人們紛紛指責該獎項吹毛求疵。
與控煙問題不同,臟煙灰缸新聞下,幾乎全是揶揄之聲。
可見,多數人對影視文藝作品中煙草的忍耐度比現實中更高,徹底將香煙從流行文化中剝離,幾乎成為奢望。
“參謀長,煙不好,請抽一支。胡司令,抽一支。”即便是革命樣板戲《沙家浜》里,香煙也是重要道具。指望脫胎于現實的影視劇徹底禁絕香煙,不太現實。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僅僅在三十多年前,中國的飛機上還是可以堂而皇之吸煙的。學者葛劍雄在《八十年代乘飛機遇到過的尷尬事》一文中回憶,1981年他剛開始乘飛機時,座位扶手上還有煙灰盒,飛機上偶爾會發香煙。
而這種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自由”最終得以改變,不是因為呼吁,更不是因為乘客的自覺,而是一次慘痛的事故。
1982年12月24日,2311號航班由蘭州經西安、長沙飛往廣州。當飛機即將降落在目的地廣州時,機艙內觸發煙霧,降落機場后發生明火,最終二十多名乘客不及撤離,不幸身亡。
事后調查顯示,飛機起火的原因是一名乘客吸煙,煙頭落入飛機縫隙。次年,中國民航局增添規定,國內航班一律控煙,幾年后,吸煙行為在全球航班被徹底禁止。
飛機控煙的往事足以說明,吸煙背后,牽扯著經濟、道德、法規、社會習慣等種種因素,從接觸煙草到消費煙草,煙民是這個長長鏈條上的一環,控煙,絕對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他們的道德自覺。而如果簡單地進行道德歸因,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還可能引起群體的對立。
今年兩會,有代表提出,應該仿照其他國家,完善卷煙、雪茄煙等在包裝上警示標識內容,因為目前僅靠那句“吸煙有害健康”已經很難起到警示作用。
類似的提案幾乎年年都會出現,但這么多年來,中國的煙盒上依舊印著精美的風景名勝、花鳥魚蟲。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三十年前,馬季那段經典相聲《宇宙牌香煙》:
有書法的,有風景的,有人物的,設計得非常巧、印刷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八仙過海一套,你最少買我八盒香煙;金陵十二釵你買我十二盒;蘇杭三十六景買我三十六盒;一百零八單將你買我一百零八盒;五百羅漢買我五百盒……
馬季飾演的那個滿面紅光的煙草推銷員,某種程度上從未消失。/《宇宙牌香煙》
一言蔽之,控煙的成本不能全讓煙民來承擔,更不能完全將煙民群體置于道德的對立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