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引:眾所周知,深圳于5月11日遭遇了2008年以來最強的特大暴雨襲擊,全市平均累計降雨226毫米,暴雨期間,2500輛汽車被淹,約50處片區發生內澇,組團到深圳“看海”被網友競相調侃。“暴雨致澇”問題再一次把公眾輿論聚焦在這座年輕的現代化城市身上。為什么城市內澇會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頑疾而久治不愈呢?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哪些教訓呢?筆者試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其原因所在,以期對煙草行業的改革發展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內澇現象的原因初探
顯然,當人們缺少對城市科學系統的規劃建設時,城市必然會在特殊時刻暴露出自己的“短板”。正如近日出版的《經濟日報》的評論所指出的:內澇凸顯城建“干旱”。筆者認為,透過內澇現象的本質,主要有以下3個層面的原因:
1.從思想層面看:集中表現為急功近利,忽視長遠,思想上不認真,工作上不嚴謹。與此同時,“重地上輕地下”,暴露出的是“重面子輕務實”。有一些關于德國下水道的報道,比如說德國的下水道里可以跑車,即便是哪個地方出現故障的話,最初的建設者都能提前預測到,都是在掌控之內的。
2.從制度層面看:在發展的進程中,為了追求發展的速度,而認為降低一些標準的做法,仍然在一些領域長期存在。對此,不禁要問:相關的標準誰來制定?具體的落實誰來監督?有關責任部門是怎么履職的?回答這些問題,這不得不在制度層面進行深入思考。可以說,內澇對相關制度和標準是一個無情的打擊。與此同時,居安思危,聯想到煙草行業的改革發展,在總體發展放緩的大背景下,是否有必要借助“需求拐點逼近”這個“彎道”,認真查找一下工作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呢?
3.從措施層面看:集中表現為問責不清。從目前情況看,對于深圳這次內澇,尚未有人出來擔責,也尚未有人被問責。據悉,深圳的下水道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標準設計的,既然如此,問責之路還會很遠么?更有甚者說深圳的下水道設計是借鑒的“前蘇聯”經驗,直接把責任推給“前蘇聯”,更是可笑之至。即便這種推責合理的話,那么是誰要求借鑒“前蘇聯”經驗?“前蘇聯”經驗符合深圳實際么?借鑒之前進行了充分論證么?不難看出,這些,都應該是可以追溯并且不難找到相關責任人的。但令人惋惜的是,至少至今公眾沒有看到。按理說,年輕城市的自我修復、調整能力是非常強的,而且,深圳又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自我修復能力應該更強,但深圳似乎沒有吸取教訓。這是令人遺憾的地方,也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二、對行業改革發展的幾點啟示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這次深圳內澇以及近年來的數次內澇而屢治不見好轉,至少可以給煙草行業的改革發展帶來以下6個方面的啟示:
1. 必須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筆者認為,如同城市內澇考驗的是良心一樣,行業的轉型升級,更要靠各級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的良心。對于內澇的原因,《新民網》的評論一陣見血:根源就在于城市規劃與發展的決策者,更重視自己的政績,看得見的政績。從某種程度而言,這是一種“驢糞蛋思維”。聯想到煙草行業的改革發展,不論是“保八爭十超萬億”,還是思考謀劃實踐“三大課題”,在每一項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必須要做到“標準更高一點,要求更嚴一點”,堅決摒棄“驢糞蛋思維”,切實做到讓這種“驢糞蛋思維”遠離煙草。只有這樣,才是正確政績觀的內涵之所在,值得行業每一名干部職工認真深入思考。
2.必須要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根據筆者掌握的有限資料,愚蠢以為,煙草行業不妨以次為契機,舉一反三,逐級逐項地查找,當前工作中還存在哪些制約改革發展的“內澇”?每一名干部職工不妨認真反思以下,國內和國際標準,和一流水平的差距在哪里?對此,逐項逐條通過建制度,抓執行,強落實,一個一個認真加以解決。一方面,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推動行業改革發展的“軟件”,努力做到既要追求“地上”目標,更不能忽視“地下”的“軟件”建設。內澇在警示,“軟件”不強有時候也會帶來致命的打擊。另一方面,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不斷提升發展的前瞻性。據悉,深圳建市規劃之時,計劃容納100萬人口,如今實際人口已超千萬。如果規劃者能夠預計到這一點的話,內澇可能就不會發生了。
3.必須要牢固樹立堅實的“制度觀”。
從各大媒體對這次內澇的報道評論看,沒有堅強制度保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對此,筆者認為,不妨以下故事中得到一些啟迪。這個故事說的是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為99.9%,這就意味著從概率上來說,每一千個跳傘的士兵中會有一個因為降落傘不合格而喪命。軍方要求廠家必須讓合格率達到100%才行。廠家負責人說他們竭盡全力了,99.9%已是極限,除非出現奇跡。軍方(也有人說是巴頓將軍)就改變了檢查制度,每次交貨前從降落傘中隨機挑出幾個,讓廠家負責人親自跳傘檢測。從此,奇跡出現了,降落傘的合格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如何健全更具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強硬制度,如何更好地發揮制度的力量,可以給煙草行業帶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因此,進一步在制度的建設、落實和監督上轉變觀念,是擺在各級各部門面前的一道不得不重新審視的考題,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作答。只有這樣,各項工作才會通過堅實的制度保障,更好地在思考謀劃實踐“三大課題”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4.必須要牢固樹立明晰的“問責觀”。
毫無疑問,公眾和公共資源為此付出的代價,需要有責任人來買單。為此,筆者認為,作為煙草行業,更要牢固樹立明晰的問責觀。試想,治理內澇如果能夠做到如暴風雨般的問責,可溯的責任追究體系自然會建立起來。如果有了完整清晰的責任體系,那些沒有蓋子的窨井就不會長期無人管理,危險的河道也早就豎立了警示牌,內澇高發地區在暴雨之前,也許就能提前采取防水舉措。正如有媒體所言:讓內澇問責也有暴風雨的力度,該來就來,來就來得更猛烈一些。聯想到煙草行業的改革發展,經過了30多年來的實踐,已經建立起來相對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企業管理的雛形,在這樣的前提下,當前最緊要的,就是絕不能讓這些規章制度成為“繡花枕頭”。不妨從現在就開始著手,牢固樹立明晰的問責觀,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如此,對更好地確保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5.必須牢固樹立扎實的“還賬觀”。
面對現實,不得不承認,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已經成為現實,要想短時間內改變或者取得大的轉變和成效,都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但是,歷史欠賬如何補足,同時又是擺在面前的一道活生生的考題。具體到煙草行業的改革發展,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的話,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歷史的欠賬,有的已經正在或者即將影響到現在的發展。對此,如何樹立扎實的“還賬觀”,考驗的既是各級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的良心和責任,更是事關行業改革發展的整體大局。從某種程度上說,意識到“有賬要還”,本身就是一種責任和使命;而自覺做到“還賬”本身也是發展,并且是為了今后更好地發展。如果行業各級各部門都能認識到這一點的話,必將為穩步推進各項工作上水平注入源源不斷的升級與活力。
6.必須要牢固樹立務實的“人才觀”。
綜觀這次內澇給行業帶來的上述啟示,要得到進一步的有效落實,歸根結底離不開人,離不開一支能打善戰的干部職工職工隊伍。按著這種思路理下去,如何進一步發揮好干部職工的積極主動性,仍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行業上下必須要認真思考的一項重要課題。據報道,二戰后,某國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為了起死回生決定裁員,有三種人員名列其中:清潔工、司機和倉管員。但當經理找他們談話時,清潔工說:我們很重要,沒有我們打掃衛生,你們怎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司機說,我們很重要,如果沒有我們,這么多產品怎能迅速銷往市場?倉管員說:我們很重要,戰爭剛結束,許多人掙扎在饑餓線上,沒有我們,食品其不要被乞丐偷光?對此,經理認為他們的話很有道理,權衡再三不在裁員,并且在公司門口懸掛了一塊大匾,上面寫著“我很重要”四個大字,有效調動了全體職工的積極性。幾年后,該公司迅速崛起,成為這個國家有名的公司之一。對此,筆者認為,如果人力資源管理能夠實現這樣的目標,沒有任何理由不再實踐中穩步求進,行業就沒有任何理由不在提質增效升級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