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總工會復查驗收,確認四川中煙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四川中煙)繼續(xù)保留“四川省模范職工之家”榮譽稱號。
這意味著從2010年獲得“四川省模范職工之家”至今,他們已連續(xù)9年保持這一稱號。
這個稱號背后,對應的是嚴苛的評選標準:6項“一級指標”、40項“二級指標”、12個“一票否決項”……僅申報材料,就達6個卷宗2000多頁。
這個“家庭”的成員,是一群什么樣的人?我們走進四川中煙,遍訪“模范”背后的那些普通的面孔,從他們的命運變遷中,探尋這個集體的與眾不同。
舒洪波:從維修工,到“四川工匠”
多年后,站在“四川工匠”領獎臺上,面對掌聲和閃光燈,50歲的舒洪波,又記起了童年時代,父親送給他的那臺電視機。
(舒洪波獲“四川工匠”稱號,本屆全川僅50人獲得該榮譽)
舒洪波,祖籍北京,童年隨支援“三線建設”的父母來到成都。
舒洪波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機器的魅力,并從此為此著迷,是在8歲那年,他看著父親像變魔術一般,把一堆復雜的電子元件,拼成了一臺12寸黑白電視機。
在物資短缺的1970年代,它為舒洪波帶來不少實惠,鄰居做了好菜,都會給舒洪波留一小碗,只求晚上看電視能排個靠前的位置。
從小愛琢磨機器的舒洪波,1987年,高中畢業(yè)后,進入成都卷煙廠,如愿成了一名設備操作工。
(舒洪波在車間一線)
舒洪波很快發(fā)現(xiàn),這一行并沒他想象中那么浪漫。
生產(chǎn)車間粉塵彌漫,悶熱難當。狹窄的過道放著降溫的工業(yè)用冰,水汽混著熱氣,讓車間更加潮濕。
車間工人,嗓門都比常人大,因為“機器噪音大,人超過一米,說話就要靠吼,不然聽不見。”
這樣的場景,早已成為歷史。如今的生產(chǎn)車間寬敞、安靜、涼爽,自動化的流水線、裝卸機器人、傳送帶、機械臂…一絲不差地完成著生產(chǎn)任務。
回首往昔,舒洪波感慨,“簡直有點不可思議。”
(和生產(chǎn)車間一墻之隔的“大師工作室”內(nèi))
不可思議的“中國制造”
讓舒洪波“不可思議”的有兩點,一是“中國制造”的發(fā)展速度,短短幾十年,完成了從“手工作坊”,到現(xiàn)代化工廠的跨越。
二是自己的命運變遷,從一名普通的機械操作工,成為一名受人敬仰的“大師”。
這兩點,相生相依,又互成因果。
上世紀80年代末,廠里引進兩臺國外設備MK9-5、MK-8,由英國莫林斯(MOLINS)公司生產(chǎn),雖然是該公司70年代末的產(chǎn)品,但性能也遠超落后的國產(chǎn)機型。
只有這兩臺設備,能夠生產(chǎn)過濾嘴卷煙。因為產(chǎn)量少,老一輩四川人記憶里,過濾嘴成為“高檔卷煙”的代名詞。
以此為契機,舒洪波也從一名操作工,成了一名設備修理工。
“進口設備比國產(chǎn)設備復雜太多了。”初見“洋機器”的舒洪波,一時竟然無從下手。
(舒洪波一線工作場景)
英文顯示屏,舒洪波看不懂,“報障了,只能抄下來,回去翻字典,一個詞一個詞揣摩,去猜,去試。”
舒洪波不知道的是,此時,他正站在時代的起跑線上,在這條線上,有各行各業(yè),無數(shù)的一線修理工,在一樣的困局中,琢磨、試錯、改造、攻關……
靠著這股琢磨勁,多年以后,這些一線修理工,成長為技師、高級技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從學習,到改進,再到超越,成為民族工業(yè)的中流砥柱。
如今,成都卷煙廠生產(chǎn)車間的27組設備,除了7組德國機組,其余20組均為國產(chǎn)機。
從開局的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一制造業(yè)大國。“中國制造”崛起的背后,是包括舒洪波在內(nèi),無數(shù)一線匠人夜以繼日的付出和積累。
(榮譽背后,是幾十年的付出)
匠心:“精于此道,以此為生”
作為“四川工匠”稱號的獲得者,舒洪波理解的“工匠精神”只有八個字:“精于此道,以此為生”
“滿足于生產(chǎn)合格品的人,只是‘工人’,而非‘匠人’。”
舒洪波認為,“匠人”的職責,是將合格產(chǎn)品,提升到優(yōu)質(zhì)品,從優(yōu)質(zhì)品,提升到精品。
以卷煙生產(chǎn)舉例,“假如國家規(guī)定,合格標準是長度誤差正負0.5毫米區(qū)間,我們會將這個誤差,壓縮到0.2毫米以下。”
研發(fā)一款“旋轉濾棒”產(chǎn)品時,旋轉處水松紙或旋不動,或易脫落。為解決這0.01毫米的質(zhì)量缺陷,舒洪波用一臺高速攝像機拍攝,再逐幀分解,3個月時間拍攝100多萬張底片,最終找到癥結所在。
(舒洪波所用的高速攝影機)
“作為一個匠人,不光要解決生產(chǎn)過程中的疑難雜癥,還要以此為基礎,思考和總結,形成新的東西。”
舒洪波認為,正是自己所在企業(yè)“重視技術、學習、員工成長”的文化氛圍,為自己提供了創(chuàng)新、成長的土壤,這也讓他有機會,從一線工人,一步步走向“四川工匠”。
十年來,舒洪波帶徒12人、大多已通過技師、高級技師考核,成為團隊、車間的中堅——新一代的“舒洪波”正在成長之中。
“我相信,在未來,‘中國制造’終將成為‘精品’的代名詞。”
(舒洪波在車間一線)
近年來,舒洪波所獲部分榮譽:
2012年 被授予成都市“能工巧匠”稱號;
2014年 成都市市總工會授牌成立“舒洪波技師工作室”;
2015年 被授予“四川省勞動模范”;
2018年 成都市人社局、財政局授牌成立“舒洪波(鉗工)技能大師工作室”;
2019年 由成都市市委、市總工會授予“成都工匠”稱號;
2019年 由四川省總工會授予“四川工匠”稱號。
李秋月:從普通女工,到“雪茄大師”
讓世界認識“中國雪茄”,并承認它的品質(zhì),中國花了十多年時間。李秋月深感榮幸,因為,她全程參與和見證了這一過程。
李秋月,長城雪茄煙廠“雪茄大師”。在這個亞洲最大的雪茄生產(chǎn)基地,僅4人擁有此頭銜,代表最高榮譽和水準。
從一名普通女工,到“大師”,李秋月何以脫穎而出?
(雪茄大師李秋月)
傳承:從入門,到堅持
2004年,李秋月24歲,雪茄車間的一名普通女工。
李秋月初到手工雪茄部時,這是一個很小的車間,僅2、30人,勢單力薄。但彼時,長城雪茄煙廠已經(jīng)下定了重振“中國雪茄”的決心。
到手工雪茄部后,李秋月拜在了黃炳福門下,成為其關門弟子之一。
黃炳福,曾經(jīng)的“132小組”成員——1964年夏,什邡煙廠(長城雪茄煙廠前身)接到授命,成立一支特殊小組,為“上級”生產(chǎn)特制雪茄,這就是神秘的“132小組”。
(手工雪茄生產(chǎn)中心)
從益川工業(yè)社創(chuàng)立開始,什邡生產(chǎn)雪茄已有百年歷史,為“國產(chǎn)手工雪茄”的代表。
但直到2000年前后,“中國雪茄”在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