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微公眾號報道 宋丙寅,1925年出生,河北肅寧縣窩北鎮杏園村人,抗日戰爭時期任本村兒童團長、七區區委書記,南下后歷任安徽省當涂縣委組織部長,云南省宣威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云南省富源縣委書記,云南省玉溪地委書記,云南省曲靖地委書記,1983年云南省供銷社以正廳級干部離休。
云南位于我國西南邊陲,今天的人們說起云南,腦海中浮現的是云霧繚繞的山、滿江春意的水、爭香競艷的花,處處一派迷人、美麗的景象。而在那個年代,卻是邊遠、蠻荒之地。宋老所在的西南服務團云南支隊,首先克服的就是三千里行軍的艱苦。
據宋老回憶:背著包袱,走了三千里,從安徽走到云南,三千里的行軍。走了好幾個月,一天六十里路。中間休息一天,太艱苦的是那一段。腳也腫,腿也腫,走得太多,天天走。
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艱苦行軍對宋老來說應該是慶幸的,因為那畢竟只是身體上的勞累。而到了云南之后,他們所面臨的卻是讓人身心俱疲的匪患。
宋丙寅回憶說:云南的土匪叫地霸武裝,每個地主都有一二十個土匪給他護院。咱們一搞民主改革以后,這些人就反叛。他一反叛,地主和地主聯合起來,他就跟我們對抗。那時候都有部隊,都一個營一個營的帶著,那是初期的時候。這個地主消滅了以后,這個就好一點了,就是暗藏的土匪了,像國民黨留下的一些特務啦,留下的一些殘匪啦,他們聯合起來。
在復雜的斗爭環境中,宋老在云南,先后任宣威縣委組織部長、富源縣委書記、宣威縣委書記、玉溪地委書記、曲靖地委書記。講到地方武裝,宋老說雖然那時候剿匪是部隊的事兒,但是土匪都是和地主相勾結的,所以他們每次出門的時候,都要帶著武器。
工作隊與土匪遭遇戰是經常的事,造成許多地方干部犧牲,讓人心痛。宋丙寅說:我到宣威當縣委書記的時候,我和山東的幾個人,有六七個人,每一個人都挎著一個卡賓槍,外面三個保安團,國民黨的保安團,這是要叛變的,三四千土匪圍著那個城,我們就十幾個人守那個城,最后他沒敢打,最后部隊散了他們就解散了。
1952年以后,云南省開展農村土地改革,基層建立了我黨政權,也有了群眾基礎,匪患隨之消除,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轉向發展經濟。1958年5月5日,中共八屆二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各省選派一到兩名縣委書記列席會議,時任宣威縣委書記的宋老就是其中之一。在會上,他的一篇名為《宣威大辦地方工業》的發言,贏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贊賞。
宋丙寅回憶:當時這篇文章就取得了大會秘書處的同意,那天正是毛主席主持這個會議。他在第一排單獨一個座位,第二排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三排中央委員和省的省委書記,各省的省委書記,叫我去發言。這個時候我滿頭大汗,我就上了臺。該我發言了,毛主席主持會議,叫我發言,發言發到“利用殘疾人,編草鞋,還有其他東西了,就是利用殘疾人搞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講到這個地方,我就聽到毛主席,哈哈哈哈一笑。他這一笑就不得了呀,全場鼓掌。這是當時那會上的情況。下了會以后,人民日報,各省的報紙,紅旗雜志,都想采訪我。北京大學、云南外貿學院、國家機關黨委,非請我作報告,作了報告以后,各個省的報紙、紅旗雜志、北京日報,各個報各個刊物都有了。
玉溪市是云南省第三大城市,位于云南省中部,總面積一萬五千多平方千米,這里因糧食高產,煙葉質地優良而享有“滇中糧倉”、“云煙之鄉”的美譽。宋老擔任玉溪地委書記期間,主抓的就是卷煙產業,并親自為香煙取名為“玉溪”牌。
宋丙寅說:那個時候地方財政60%是靠這個煙。沒有這個煙之后,地方上一個錢都沒有,什么事都辦不了。玉溪就跟昆明競爭,競爭是云煙,我就起個玉溪名跟這個云煙競爭,這個我完全能競爭過它,因為它的煙葉屬地在我這個地區。
經過40多年的建設,玉溪卷煙廠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充滿活力、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大型卷煙企業,并以“紅塔山”、“阿詩瑪”、“恭賀新禧”、“玉溪” 等品牌聞名全國。
在云南工作的幾十年里,宋老心中有黨,心中有民,他經常步行下鄉工作,無論是在平坦的小路,還是崎嶇的山道上,都留下了他深情的足跡。
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視察玉溪,地委書記宋丙寅(左后戴帽子者)陪同。
1983年,宋老在云南省供銷社正廳級干部的崗位上離休。離開肅寧的70年中,近30年沒回過家鄉,今年整整90歲高齡的宋老在兒女的陪同下回到老家杏園村。鄉音未改,鬢已斑白,但是再長的時間也阻擋不了宋老與故土之間的深情。
當年主政玉溪時,家鄉肅寧常有鄉親求助,無論是糧食還是化肥,宋老都不打折扣地滿足,唯獨有人要玉溪香煙時宋老說,煙這東西百害無一益,影響身體健康,一盒不給!
來源:據肅寧大喇叭公眾號編輯整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