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的一則某中煙公司招聘擬錄用人員公示,曾引發熱議。
在公示中,擬錄用的“一線生產操作崗位”人員名單里,不乏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985、211名校畢業的應屆生,而且碩士研究生學歷占了總錄用人數的30.37%。
僅僅是一個一線操作工的崗位,卻引來如此多高精尖人才的向往?
許多網民不禁發問:讓高學歷畢業生去做中專生都能做的事,簡直浪費人才。
畢竟在世人眼中,畢業于雙一流的高材生就應該從事高大上的工作,怎么可以委身于車間?這種現象的背后,到底說明了什么?
其實,拋開對煙草行業的偏見不談,“985、211名校畢業生爭相到卷煙廠當工人”和“清北博士畢業生去社區工作”,都是人才下基層,從本質上并無區別,其背后的就業觀念的轉變值得深思。
(一)鐵飯碗魅力的底層邏輯——對絕大部分人而言,穩定才是發展的基礎。
去年9月,浙江省臺州市殯儀館沖上了熱搜。該單位的殯儀服務崗位,在招聘中以973:1的比例,成為最熱門的報考“新寵”。
看上去略帶晦氣、有點陰森的崗位,卻能引來這么多人的爭搶,而且還是在經商、創業氛圍濃厚的浙江,為什么?
根據獵聘大數據發布的2020求職報告顯示,“穩定”和“收入”已經成為畢業生就業時最先考慮的兩大因素。
而體制內的“鐵飯碗”,可以實現準點下班、收入穩定,相比而言性價比高,對很多畢業生以及父母來說,就是有著它特有的魅力。
千人競爭殯儀館,只是“鐵飯碗”太香的一個縮影。下面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
根據中公教育統計,2022年國考報名總人數達到了212.3萬,首次突破200萬人大關,平均考錄比高達68:1。
根據清華大學統計,2021屆簽三方就業畢業生總數為3669人,其中就業去向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占了69.9%。
根據《2019年部分“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體制內就業占比》報告顯示,包括清北在內的很多高校有超過一半的畢業生選擇了體制內,位居榜首的東北師范大學比例高達90.31%。
有人說,宇宙的盡頭是公考。那擇業的盡頭便是“鐵飯碗”。
尤其是隨著行業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再加上這幾年疫情的反反復復,私企降薪、裁員甚至破產的消息時有傳出,更是讓越來越多的人向往擁有一份失業率低、收入穩定、福利待遇相對較好的工作。
大學畢業生不管是去殯儀館、去街道還是去卷煙廠,真正吸引大家的,就是那個所謂的“鐵飯碗”。
(二)就業觀轉變的底層邏輯——與年輕人而言,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自我實現也不一定要在工作中。
上一次考公熱還是出現在十多年前。如果做一個對比,我們會發現,以前進體制內是父母要求,如今更多的是自己的選擇。
我認識兩個在某央企上班的朋友,一個80后,一個95后。
80后當年就業,正處于互聯網崛起的階段,手握新興產業和傳統國企兩張offer的他,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選擇了后者。
而95后則完全不同,他的就業目標就是體制內,理由很簡單:父母已經給奠定好了經濟基礎,我就想找個輕松點的工作,好好享受生活。
從被迫到自愿,是年輕人就業觀的改變。
借用一位網友在知乎上發的一段話,應屆生熱衷于進入體制內,反倒折射出了一個很好的現象:年輕人不再只是盲目追求大企業、大公司的光鮮亮麗,而是越來越清楚地知道自己更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同時,這一現象更體現出了社會的進步:體制內不再像以前那樣搞“世襲制”,它的招聘更加公開透明,也賦予了年輕人更多的選擇權。
八小時內做好本職,八小時外做好自己。很多年輕人借助體制內的相對穩定,利用業余時間不斷豐富自己,這才有了網絡流行的“斜杠青年”。
實際上,不管是選擇什么樣的工作,只要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
不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不管是企業白領還是一線工人,每個企業都有它的企業文化和人力晉升通道。只要踏實肯干,國企也有人爬到高層,私企也照樣得從一線開始,選擇權主要還是在自己。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