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分領域制定實施方案。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大食物觀的內涵、外延不斷豐富完善。
煙稻輪作在湖南等產區成為主要種植模式,“以煙促稻、以煙穩糧”得到當地政府和煙農廣泛認同? /張欣堯 攝
大食物觀是黨中央糧食安全觀念的戰略性轉變和歷史性演進的體現,它拓展了傳統的糧食邊界,推動傳統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轉變。它不僅關注數量安全而且關注質量安全,使我們從更廣的維度把握糧食安全,已成為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煙葉產業是大農業的組成部分,煙田首先是農田,在推進煙田可持續經營中必須牢固樹立大食物觀,推進煙田耕作制度不斷優化。近年來,國家煙草專賣局黨組胸懷“國之大者”,明確提出煙葉工作中“要主動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積極拓展糧煙共生模式,在重農抓糧的大格局中進一步健全“以煙穩糧、以煙促糧”協同發展機制,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各產區在推進煙田耕作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堅持大食物觀,推動煙葉與糧經飼作物科學輪作,努力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煙田綜合產業體系,積極助力保障多元化食物供給。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國家要強大、社會要穩定,就必須始終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讓老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而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最重要、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讓老百姓能夠吃飽飯、吃好飯。大食物觀的基礎是糧食。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在煙葉生產中也需要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構建完善煙田耕作制度,形成“以煙穩糧、以煙促糧”協同發展機制,促進糧煙和諧共生。在具體工作中,煙田耕作制度建設要積極對接地方政府發展規劃,因地制宜拓展煙田適宜種植的糧經飼作物種類,重點輪作糧食作物,合理輪作經飼作物,積極構建煙田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既保障“米袋子”,也保障“菜籃子”“油瓶子”“肉盤子”,助力保障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夯實大食物觀的物質基礎。
“谷非地不生”,大食物觀強調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追求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在推進煙田耕作制度建設過程中,要尊重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妥善處理好發展農業、保障供給與保護環境、保育生態的關系,堅持煙田用養結合,用系統思維對煙田全生產周期的耕作制度進行科學設計,構建煙田全生命周期的土壤保育模式。統籌考慮煙葉與其他作物種植,共同探索肥沃耕層構建技術,改淺層同層耕翻為多層深層間隔深松,配合秸稈還田、綠肥種植、綠色防控、推廣有機肥等措施,將成熟的煙葉生產土壤保育技術推廣到其他作物,探索完善煙區綠色生產技術體系。通過持續推進高標準煙田建設,補齊設施配套短板,提高煙田土壤質量,全面提升煙田綜合生產能力,切實做到“藏糧于技、藏糧于地”,以技術進步、地力提升、產量提高,讓煙田能產糧、產優糧。
云南省耿馬縣“煙后小金豆”喜獲豐收帶來好“錢”景。 普晶 攝
大食物觀不僅關注供給數量,而且關注質量安全。大力發展煙田綜合產業,必須著眼于更好滿足大食物觀的需求,同時通過優質優價給農民帶來更好效益。圍繞產品提質、產業增效的現實需求,在穩定提升煙葉種植效益的同時,做好煙田耕作制度建設的“后半篇文章”,提升煙田綜合產業價值,更好地滿足食物多樣化需求。一是以產能集聚助力產品提質、產業增效。在推進煙葉發展的進程中,同步帶動其他產業空間集聚,積極打造煙后水稻、煙后水稻制種、煙后玉米、煙后油菜、煙后雜糧等在當地有影響力的煙田綜合產業集群,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煙田作物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產業做優做強,增強產業競爭力。二是以高效組織推動產品提質、產業增效。著力改變以往煙后作物大多依賴農民自發種植的狀態,探索將煙葉生產組織方式應用到其他作物生產上,以煙葉產業的組織化帶動綜合產業的組織化,充分發揮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等組織的作用,全面發揮煙田耕作制度優勢,挖掘煙田產業之間的聯動效益,降低生產組織成本,共同構建高效組織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三是以綜合體建設帶動產品提質、產業增效。發揮煙區產業綜合體示范帶動作用,推進煙田綜合產業“三品一標”建設,聚焦綠色煙田、科技種植、品牌打造,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推動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全鏈貫通,依托全產業鏈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價值,打造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產業綜合體。
踐行大食物觀,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隨著煙田耕作制度的不斷完善,煙草企業需要進一步推進煙田的高效利用和有效養護,形成更加綠色、更加生態、更可持續的煙田大食物生產體系,在牢牢把握煙葉產業穩定發展主動權的同時,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貢獻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